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其它 |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教案 | 初中地理 | 初中生物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二)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八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一)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语文教案>一年级语文>正文

《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案


文章来源:姚锦清 文章作者:姚锦清 发布时间:2010-04-04 11:54 点击次数:字体: [ ]

    关键词:《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简介:

《称象》说课稿

   

企石镇实验小学       作者:姚锦清     通讯员:王国伟

 

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第二课时(即第三到五自然段教学),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来时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是在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程序、教学板书这几方面对本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通过认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弄懂曹冲称象方法,从而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多动脑筋的好习惯。(鼓励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了教育、教养、发展三方面的因素,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制定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认真读懂课文。

         2、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以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为重点,突出以读代讲的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难点

         1、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曹冲称象的办法和思维过程。

       (因为低年级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和阅读,认识了大量的字、词;但是他们的生活范围还是比较窄,语句基础不深,学生对入一句更加具体、形象的句子有一定困难,所以作为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生字词卡片、玻璃缸、小船、玩具象、小石块、杆称、天平称、幻灯机、电脑课件。

教法、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创设情境,直观演示,激发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环境中学习知识。

教学程序(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两步)

         二、细读课文,图文感知。(分四步)

         三、总结升华,扩展活动。(分两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两步)

         第一步,出示字、词卡,认读已学的字音和本节课教学的生字词(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认读的掌握情况)。

         第二步,利用电脑课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讲述第一、二自然段的故事,回顾大象的样子,然后通过学生口述,教师课件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电脑课件导入,发挥想象,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并通过学生动口,激发思维。)

         二、细读课文,图文感知。(分四步)

第一步:轻声练读,整体感知。

    (轻声练读,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激发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第三自然段)

第一层:①自己读课文,找出两处写曹操神情的句子。(板书:直摇头)

                       ②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第二层: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巧妙地引出本自然段最后一句的字词教学。为什么曹操直摇头?这一层我采取对比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直”在句子中的意思。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听了直摇头。

    让学生反复练读,比较句子的异同,并边做动作来体会曹操一点儿也不赞同官员们的神态,同时教师也提出“到底有什么更好和称象方法”的疑问,勾画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为下文作铺垫。

       (这一步,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

第三步:深入分析,读中感悟,对教材进行再创设。(第四自然段教学)

         第一层:再次采取对比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才”在句子中的意思,出示幻灯片:

           (1)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2)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使学生理解“才”字,是“仅仅”、“只有”的意思。

      (我尝试让学生自由发挥,放手让学生演中自由添加提示语和动作,培养表达能力。)

      第二层:细致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A、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化朗读练习,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边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一边实物操作。然后抽选两小组上台口述、演示。

(这个过程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让学生合作交流,激发情趣,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B、出示课件“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老师边演示操作过程。(让船浮在海面上,把大象赶上船,在船侧下沉处,沿着水面划线,然后赶象上岸,逐一放上石头,直到船下到划线处为止,最后称石头的总重量得到大象重量。)

〈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而采用图文教学。通过贴画操作,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找到称大象的巧妙方法,电脑课件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第三层:按称象步骤指明朗读,分小组练读。教师小结。

板书:1.大象上船        画线

      2.大象上岸        装石头

      3.船沉到画线处   称石头

      4.石头总重量=大象的重量

(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量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

第四步: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教师启发性提问:“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曹操的态度怎样?而曹冲的称象方法,曹操的态度又怎样?” (板书:点点头)事情的结果怎样?同时引出“果然”一词。

三、总结升华,扩展活动。(分两步)

第一步:根据板书,教师提问:“曹冲为什么想出这个办法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从浅处提问:“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事物,不善于开动脑筋,能想出这个办法吗?我们要向曹冲学习什么?”)教师结合提问进行教育。

第二步:设计说话练习(其步骤):

1、          填空练习法,指导说话。

     说话填空练习法:

直:

            ①他看着我        笑。

      ②他冷得         。

           才:

       ①雨水多一点,麦子长得           。

       ②你怎么现在         。

2、指名学生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堂上说话训练,启发学生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其它办法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吗?

    (我依据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识记的能力,识记得快,忘得也快的心理,进行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21称象

             

(又高又大)

官员们        造大秤(提不起)  宰象(象死)

 

              大象上船          画线

                               

              大象上岸          装石头     以船代秤

曹冲(才7岁)

              船沉到画线处       称石头    以石代象

 

               石头总重量=大象的重量

 

直摇头       曹操       点点头

(我这样设计板书是依据课文内容及教材结构特点设计教学主线,力求做到思维、教路、学路的三者统一,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方法及步骤。)


上一篇:操场上  
下一篇:<<美丽的小路>>课件
小学语文课件分类 小学语文教案分类 小学语文试题分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08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