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运用叙事说理的方法,阐明了拥有亲情,拥有关爱,才是真正有家的人。文章中讲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即美国洛山矶的一个富翁虽然拥有别墅,却因别墅中亲人离去,失去温馨与亲情,而自称没有家;卢旺达的热拉尔历经战争磨难,家破人亡,却因找到5岁女儿而顿觉自己又有了家。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出家的本质含义: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文章语言精练,说理透彻。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复述课文。三年级的复述要求为详细复述,由于教材中故事情节简单,使得单纯的详细复述失去意义。而带有创造性地想象复述为五年级的复述目标,放在此处,显而易见拔高了要求。有鉴于此,本课不做复述上的要求,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重点段落的理解上,通过文本空白处的想象说话,媒体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对家的真正含义有所了悟。以下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卢、辗、篱”,读准(“转、数、舍、散”等)4个多音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并积累“辗转数地、悲喜交集、高堂华屋、无家可归、竹篱茅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通过对故事中的关键语句的品读,借助媒体补充,理解最后一节。
4、初步感受亲情的可贵,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
就字词而言,本课的三个生字的字形都易写错,教学时可适度点拨,但无须花过多的时间,毕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不是难点;多音字可结合词义的理解加以掌握;本文需要理解的词语不少,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看图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素等多种方法加以理解。
文中的一些语段非常适合朗读与积累,故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反复练读的机会,如文中的最后一节应力争使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学时间内熟读成诵,并积累。甚至可作为摘抄或听记的内容。
家,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都是相当熟悉的,毕竟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然而家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未必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能领悟的。即便是经过学习,学生也很难对家这个外延非常宽泛,含义极其深刻的词,真正理解。作为一个情感目标,教师可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家的温馨,体会亲情的可贵。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题眼入手,质疑破题
首先,教师可直接板书“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家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居住的地方与家画上等号。接着,教师可引述:家,通常被认为是我们居住的房子或庭院,其中不乏“高堂华屋”,当然也有“竹篱茅舍”,随机出示并学习两个词语。“竹篱茅舍”应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舍”可让学生根据义项选择读音。“篱”提示最后第二笔为“撇折”。竹篱茅舍指用竹篱笆茅草盖成的房子,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茅草屋。(媒体)泛指比较简陋的房屋。高堂华屋一词可抓住关键词素理解。堂、屋,这里泛指房子,高:高大;华:豪华、华丽。高堂华屋也就是高大华丽的房子。接着,媒体直观出示图片,瞧,这栋别墅就可以称作为高堂华屋。这里可出现词卡:别墅,提示学生关注别墅的“墅”字,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容易闹“别野”的笑话。
出示:家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首先指导读好排比句。接着可抓住“归”这个词素理解无家可归这个词语。无家可归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没有家可回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句句子质疑,家怎么会在没家的人群里呢?以此导入课文。
(二)初步感知,积累重点段
那么作者认为的家是什么呢?默读课文后,学生不难找到答案??充满亲情的地方就是家。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这个环节主要以读为主。可在学生划出相关句子后,出示最后一节,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采用个别读,集体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式,读好这一段。为积累语句做准备。
(三)深入学文,体会“家”的含义
这一板块,可由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切入两则故事。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就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反之,只要有亲情和没有被爱遗忘,就是真正有家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课文中就有两个事例加以说明。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1-4节,找到相对应的事例,简要地说说这两个故事。随机正音:洛杉矶、卢旺达、热拉尔。
学习第一个故事。指名读一、二节,理解富翁为什么说别墅是他的房子而不是他的家。要理解这句句子关键在于读懂这段话: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这里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理解这句反问句。
第二步:补充练点,加以理解。没有了亲人,失去了亲情,那么当你快乐的时候??,会怎么样;当你痛苦的时候??,会怎么样;当你()的时候??,那还是家吗?(这里可以填词,如:寂寞、孤独、失落、生病、得意、害怕、苦恼等等;也可以填一个短语,如游山玩水的时候;吃饭聊天的时候;看电影逛马路等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想象一下什么时候你最希望有亲人陪伴,有亲人分享。)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引读:那不是家,那仅仅是??房子或庭院。一旦离开,对名人来说,那是??故居,对百姓来讲只是??住过而已。正如文章最后一节中写道的??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哪怕你??住在高堂华屋(豪华的别墅),再富有……
学习第二个故事。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文章的3-4节。注意多音字的正音:离散(sàn)丧生、辗转(zhuǎn)数(shù)地。出示:“悲喜交集”读好这个词语。“悲喜交集”是什么意思?想想热拉尔悲喜交加,他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悲的是:一家40口人,几乎全部离散丧生。这一切令热拉尔绝望;喜的是: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理解“辗转数地”一词。辗转:经过许多地方;数:许多。热拉尔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辗转数地?(补充相关媒体,资料),是什么让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 ??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那么,悲喜交集的场面由该是怎样呢?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在卢旺达战争中,一位母亲辗转数地终于与家人团聚的场面。认真观察画面,注意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师适时归类(人物的神态,动作)。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的激动?是家人的团聚,是亲情的拥有。热拉尔不也正是这样吗?难怪当他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时,第一句话就是?? “我又有家了。”是呀,有了女儿,就又有了一分牵挂,有了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再次引读最后一节。
在这一板块中,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咀嚼,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并为下文的说话作必要的铺垫。关键段落的反复朗读,对最后一节一唱三叹迂回往复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不断提升,并有助于学生在语境中积累了语句。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首先,让学生选用关联词:只要……就……,无论……都……,虽然……但是……,即使……也……等,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引背最后一节。
这篇课文结束后,可布置一项写话作业,即: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份温馨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去营造,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体会。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介绍自己家中发生的一件事,感受家的亲情。语句通顺,表意清楚,字数不限,但需真实。
这一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孩子借助写话这一训练手段,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亲情,感受家的温馨,并懂得这份温馨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去营造,当然也包括自己,体会亲情的可贵。
附板书:
16.家是什么
竹篱茅舍 á
高堂华屋 任何地方?à有亲情
无家可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