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其它 |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教案 | 初中地理 | 初中生物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西门豹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正文

四年级下册29真正的愤怒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文章来源:徐教院附小 韩 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29 13:41 点击次数:字体: [ ]

    关键词:四年级下册29真正的愤怒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简介: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  通过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研读,感受祖孙俩对于水的珍视,体会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

4、  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在为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感动的同时,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默读课文,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  研读细节,体会主人公视水如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愤怒、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等。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  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用水的状况。

[教学设计]

一、理解“愤怒”,揭示课题。

1、板书:愤怒

(1)预习反馈:“愤怒”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生气(激动到极点)

(2)读好“愤怒”一词

2、七月如火,暑假时,“我”与朋友结伴西行,途经“五棵树村”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至今都难以忘怀。补全课题。齐读。

说明:

文章篇幅较长,需理解把握的知识点不少。抓住题眼“愤怒”一词的理解揭题,开门见山有助于将有效时间用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  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  整个事件的过程(2-9节)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在书页旁空出写上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1)       炎热的暑假里,“我”和朋友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

(2)       “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经老妇人同意,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

(3)       “我”用这水洗脸,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

3、  根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1)       简要复述还需将重点段落中的主要内容交代得稍加具体些,想一想段意中哪些地方需交代清楚,并适当具体些。

l         “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抓动作)

l         “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不同表现及补充说明)

(2)       自己练说。提示:依据提纲,适当补充,语句连贯。

(3)       交流,评议。

说明:

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虽然四年级上已有复述的练习,但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却是首次。故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这篇课文可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先理清层次,列出提纲,这是简要复述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抓主干,从而不遗漏要点。不过,简要复述有时不限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对重点章节的内容仍需做一定的介绍,而且得加上必要的过渡,使之通顺连贯。这一点相当重要,但往往容易忽视。所以上述第三部分的指导很重要,需化一定的时间课内落实。

4、  说说读文后你还有哪些疑惑。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一)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

1、出示: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

(1)指名读句。

(2)出示媒体“黄河在咆哮”,这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昔日黄河咆哮的气势令人震撼。可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出示媒体,理解:“龟裂”。

(3)“苟延残喘”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文中是指??河水时断时续,似乎就要干涸。

(4)指导读句。

2、资料补充进一步体会西部地区的干旱

l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是西北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名谣,它诉说着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

l         每年的春季如果没有雨,便意味着村民们一年的艰辛付之东流。人们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悲哀地吟唱: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l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便捷的用水早已习以为常,只需轻轻一拧便可获得清辙的水流。而在西部干旱地区,那里的孩子们上学之前只能噙一水洗脸,母亲们只能用一瓢浑水煮饭,更多的人常年不洗澡,不是他们不讲卫生,而是实在缺水。

3、西北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正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想水、盼水、哭水、梦水……难怪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引读)“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

(1)理解“糟蹋”

(2)引读:老人说:“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可现在??,难怪他们会??,(心疼,愤怒,……)

说明:

“愤怒”源于水资源的匮乏。这一点对生活在南方城市中的孩子是不易体会。文中内容地挖掘,课外资料地补充,能弥补这一知识的不足,进而为下文的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

(二)细节研读,感受那里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

是啊,难怪这祖孙俩真正的愤怒了,那水对于他们而言贵如金子,甚至就是生命啊。文中多处让人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极度珍视。请找到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1)“滴”与“浇”的比较,体会惜水如金。

(2)“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体会其动作的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差池的心理。

2、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转身走向苗圃后面的屋子……

(1)因为缺水,心中的不舍也在行动中有了反应。

3、小姑娘轻轻对她说了些什么,老妇人点点头从腰间“哗啦”一声摸出一串钥匙,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1)媒体理解:“水窖”

(2)“水窖”需用锁姥姥地锁住,可见这实在是个宝贝,再加上“坚固”的木盖,而且得用上一把“大铁锁”牢牢地锁上,更见其的稀有和珍贵。

4、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

(1)“熟练”缘于一件事的反复操作,文中指小姑娘什么熟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从句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情感?重点理解“汲”,“捧”,“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

(3)师引1:这是一碗怎样的水???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师引2:可就是这样一碗浑浊的水,小姑娘却??双手捧着,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可见??。

5、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一些物(水窖)和人物细节的传神描写,让读者体会到祖孙俩对水的珍视。

说明:

    “物以稀为贵”,尤其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水,一旦“稀有”,其珍贵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在文中有多处描写,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都能找到相关地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解读,并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予以引导,将表层理解逐步深化,加大对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细节描写的指导也渗透在这个环节中。

(三)读写结合,深入体会“真正的愤怒”

1、理解:既然祖孙俩如此看重“水”,为何还要用这珍贵的“水”去培植苗圃。

(1)“五棵树村”的由来。随机串读:这五棵树就是靠着小姑娘用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才得以存活。

(2)引:“在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

1理解:苗圃(文中指培育树木幼株的地方);

2联系第8节,说说苗圃种培育出的小树苗都去了哪里?(这村周围黄河大堤旁的小树苗都是那位老人家培育出来的。)

(3)为了让小树苗存活,老妇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4)       为什么祖孙俩要用这珍贵的水去种树、培植苗圃。理解这些树苗是祖孙俩的希望,体会她们的目光长远。

(5)       指导朗读。

说明:

缺水却不惜用仅有的一点水去“滴”水植树,甚至用“瘸一条腿”的代价来保住那些刚栽上的树苗。这看似矛盾的地方,愈加体现出这祖孙俩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改变缺水痛苦的渴望。种苗铺,培植小树种植在黄河大堤旁,老妇人的睿智,目光的长远尽显字里行间。这样的人物解读,仅靠学生自悟可能不行,于学生不懂处着手,将老妇人植树时的“大气”与用水时的“小气”进行对比,自然其愤怒的内涵又深了一步。

2、学习第七节,进一步体会“真正的愤怒”

(1)引读第七节:可当祖孙俩看到被烈日烤得大汗淋漓的“我”,善解人意的他们居然慷慨地舀了一碗水给我喝,谁知,“我”却要用这碗水??;难怪听到水落地的声音??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老妇人??;小姑娘??。

(2)自由读第7节,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有关的词。再想一想,从小姑娘这一连串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姑娘却不去扶老妇人,只是惊叫着(      )我身边,一把(      )我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竟(      )在地上,伸出双手用力(     )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      )一个泥团,迅速(    )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      )了一个坑,把湿泥团(     )树根(    ),这才急切地“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地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3、当“我”看到了这一切,听到了关于老妇人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我”到底懂了些什么,请你试着续写课文。提示:可就“我”当时神情、心情、心理活动,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等展开合理想象,写上一段话。

(1)回顾文中重点句段的描写:

1形象恰当的联想

l         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l         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

2细腻传神的神态、语言

l         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

l         老妇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作孽呀!”突然摔倒了。

3准确到位的动作描写

l         小姑娘却不去扶老妇人,只是惊叫着冲到我身边,一把抢过我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竟扑倒在地上,伸出双手用力挖起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迅速跑到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深挖了一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这才急切地叫着“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地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l         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

(2)自己练写。

(3)小组交流。

(4)反馈、评议。

说明:

    文章读到这里,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对“我”一行人的做法有些更深层次地认识,对由此产生的“愤怒”拥有自己的想法。这里主要采用续写的方法,这样表达的灵活度较高,并可借鉴文中刚学过表现手法,读写结合。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四、总结(略)

五、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还有哪些地方也严重缺水。

2、写一条公益广告语,提醒人们要爱护地球上有限的的水资源。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炎热的暑假 “我”和朋友途径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被汗水渍痛的“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那小姑娘经一位老妇人同意后,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我”用这水洗脸,不想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文章语言生动细腻,描写细致入微,极具可读性。凸显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们饱受缺水之苦,视水如命的状况,再现了当地人民不愿屈从命运,为改变这一状况所做的巨大努力。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主人公老妇人深谙世事,通情达理。她正视当地严重缺水的现状,却不安于现状,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它。她 “滴”水种植树木、培育幼苗,为之付出了所有的心血,甚至是终身残疾的代价??为挑水救树瘸了一条腿。“水”在老妇人的眼中是一份希望,它比生命还要珍贵,即便如此,这位善解人意的老人,眼见“我们”被烈日焦灼,仍慷慨地提供了那碗水,这着实不是一个大方了得的。难怪文章的最后,有这么一描述??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是啊,足以用生命换来的水居然被用来洗脸,这样的糟踏,怎不让人心疼!对于这位老人,文章正面描写并不多,寥寥数笔,形象却非常鲜明,让人肃然起敬。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小姑娘早已在老人家的影响下,自小知晓了水的珍贵,懂事的她用水是论“滴”计算的,即便是洗了脸倒入泥地的水也是要被“抠” 出来,“涅”成团,埋到树根下去的。同样,这小姑娘也是善良的,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的样子,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折过身去向祖母替我们要水。文章多处可以看出孙子辈业已接过了“接力棒”继续着祖辈的尚未完成心愿。

文章的脉络是清晰的。故事是以一碗浑浊的水引发的,久居都市的“我”与朋友结伴西行,当被七月骄阳晒得汗流浃背,以致脸颊生疼时,自然最大的愿望便是洗一把脸了。好不容易在黄河的拐弯处找到了一个名叫“五棵树村”的地方,一行人终于在小姑娘的迟疑中,老妇人的默可中,拥有了一碗浑浊的水。这样一碗漂浮着细小杂物浑浊的水,或许在平时用来洗脸对于这些都市中人也是不可想象的。可如今当祖孙二人听到我们洗脸后落地的水声,却是不约而同地投来了愤怒的目光。老妇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忘记了自己是瘸腿,居然站了起来,口中喊着的是“作孽”之声;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位小姑娘竟不顾倒地的祖母,起身抢过水碗,“抠” 出我脚下的一点湿土,“涅”成团埋到树根下去的。在惊异之后,文章道出了真相。文章的叙述顺序较以往的课文也是较为独特的。从全文的倒叙,到第8节的插叙,赋予了节奏上的变化,而这种转换是符合行文需要的。

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本文采用了众多的细节描写。如 “水窖”的描写: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那碗水的描写: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更多的是人物的细节描写,如: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再如: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等。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好的诠释了祖孙俩的行为,对升华文章的主题极有帮助,在学文中值得细细咀嚼。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简要复述课文。在前两册的课文中已出现了复述的要求,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可回顾总结,只是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按照提纲加以简要概括,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等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龟裂”、“渍”、“作孽”等字音;掌握“孽”、“窖”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查字典理解“愤怒”、“作孽” ;在语境中理解“苟延残喘”、“事是洞明”“不约而同”;运用媒体理解“龟裂”等词语的含义。
    四年级上起教材已不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默读课文,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虽然四年级上已有复述的练习,但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却是首次,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列出提纲,这是简要复述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抓主干,从而不遗漏要点。在此基础上,强调即便是简要复述,仍需对重点章节的内容做一定的介绍,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评价加以点拨。在整个复述中,应强化过渡自然,通顺连贯,这一点相当重要。总之,单元目标的落实需扎实有效,且需在课内落实。

目标三:通过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研读,感受祖孙俩对于水的珍视,体会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时可分为三个小目标逐层加以落实。首先,通过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让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有初步感知,为后文作铺垫。其次,在细节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感受那里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进一步理解祖孙二人的行为。最后,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自己对“真正的愤怒”的理解写下来,从而升华主题。这三个环节内在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且层层递进。教学中,在细节描写的部分,应让学生有充分研读的时间,并充分表达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予以点评,并归纳方法。

目标四: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在为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感动的同时,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新课标强调三纬目标,尤其是对过程的注重。这里的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情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细节部分的研读,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并为改变现状所作的种种努力和付诸的巨大代价,从心底深处升腾起对浪费水这种行为的憎怒,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媒体资料适切补充,有效激发情感。

语文课中“文”的理解往往与“情”交织在一起,所谓“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大西北地区缺水所带来的痛苦,对于这些久居南方的孩子而言是很难体会的。课前预习中布置的相关资料收集,是对这种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补充。然而,仅限于课前自主查找,因其资料的迥异,个人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包括情感的激发,依然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引发共鸣。

教学伊始,即通过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媒体中,昔日“黄河在咆哮”的壮观景象与今日河床的“苟延残喘”形成了鲜明。龟裂的河底,干涸的土地,肆虐的风沙,一望无垠的黄土地触目惊心。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予学生巨大的心灵震感: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大西北啊!文未学,情已至。接着是课外资料的补充,“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是西北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名谣,它唱出了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诉说着人们的悲哀;“孩子们上学之前只能噙一水洗脸,母亲们只能用一瓢浑水煮饭,更多的人常年不洗澡”则道出了干旱地区人们的无奈……而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中。媒体、资料地补充,不仅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的词语,更有效弥补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为下文的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进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础。

(二)目标达成注重方法,强化自主体验。

新课标强调过程的体验,强化方法的习得。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字词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反馈,在课文朗读中,正音 “龟裂”、“渍”、“作孽”等字;结合课文理解时随机板书指导“孽”、“窖”写法;在课文阅读中反馈“愤怒”、“作孽”的在字典中的意思,语境中理解“苟延残喘”、“事是洞明”“不约而同”,并结合媒体理解“龟裂”等词语的含义。

单元目标“简要复述”分步得以落实: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段落提纲。通过抓主干,从而不遗漏要点,这是简要复述方法的指导,虽然之前已有了提纲学习的铺垫,但这依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毕竟包括了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必要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先动动笔墨,有助于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评点也相当重要。其次是对重点段落的复述,因为可抓的“点”清晰明了,且有以前复述的基础,这一环节反而较前一环节容易,此时可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练习复述。教师需提示过渡自然,通顺连贯,并反馈中通过点评加以点拨。在整个复述中,学生大面积地练习和教师有效的方法指导相当重要。

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则通过文中多处细节描写的研读中渐次达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阅读获得感悟,并通过规范的表达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加深文本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文中那碗水的描写运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被上了锁的水窖,以及小姑娘“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的行为。同样,采用对比的还有之前小姑娘轻柔的动作??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以及老妇人安详的神情与后文听到水声后祖孙俩神情、语言、动作形成巨大反差。此外,文中第二节“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和“‘五棵树村’的由来”为后文第八节插叙部分打下伏笔。教学时,唯有将前后文的勾连起来,方能更好的诠释了文章的主题。这一部分同样离不开方法的指导,更需关注学生的感悟。

(三)阅读写作有机结合,深化主题理解。

本文不仅适合阅读,同样是一篇很好的例文。教学中设计了续写这一环节,旨在于:(1)对文本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回顾,梳理。(2)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实践,在运用中加以强化。(3)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语言将对课文的理解外显化,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行有效统一。

 

关于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困扰着语文教师。面对愁眉不展、一头雾水的学生,教师也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讲了半天的写作技法,学生拿起笔来,依然如故,或不知所云或三言两语即告搁笔。事实上高年段学生作文水平的低下,并非仅仅表现在选材上,更多地表现为无法将所要叙述的内容写具体、生动。要改变这一状况,光靠作文课上的指导,显然作用不大。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设计写话练点,通过文本这一“例文”,解构写作技巧,力求使学生突破写作上的这一瓶颈。应该说,小学仍属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这时,由模仿入手不失为写作学习的一条捷径。

本课无论语言表达,表达顺序或细节描写,在小学年段都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但就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需抓住某一个方面重拳出击,使之行之有效。据此,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给文章续写结尾的写话练习。这个续写与平时续写时的泛泛而谈是不同的,它强化了运用文中表达手法,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关注本堂课上学生的综合习德。它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叠加,而是阅读后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最后所显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这也就给之后的交流评议提供了实例,为进一步提升留出了空间。

当然,看似简单的模仿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阅读理解,体会其在文中妙处,产生共鸣方能加以借鉴并灵活运用。(详见教学设计说明部分二)事实上,这个环节看似在教学的最后才出现,实则巧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教学始终。

由此可见,结合课文阅读加强写话训练,“举三反一”,将作文教学落到平时的点点滴滴上,对学生从乐写,到好写,乃至善写是极有益处的。

 

 

案   例

……

师:说得很好,“意味深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指老妇人的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咱们一起来读读句子,看看,你能从老妇人的言语中咀嚼出些什么呢?

(齐读句子)

生:老妇人想说明自己并不小气。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老妇人说她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现在都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一碗水已经很大方了。

生:前文提到小姑娘都是用水“滴”苗圃的,可见她们自己用水都是极其节省的,现在给这些陌生人一碗水,说明他们已经很大方了,而且我觉得她们很友善。

生:这祖孙俩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幼苗中到村头上,可见她们也不是自私、小气的人。

师:你们能联系前后文理解,很好,这着实不是一位小气的老人。但老人说这番话,仅仅是想说明自己的大方吗?再读读句子,想一想,它到底耐人寻味在哪里?

(自读句子)

生:我觉得老妇人非常气愤。

师:那么能否将这句话改成“老妇人气愤地说”呢?自己读读,比较一下。

(自读比较)

生:我认为这里用气愤不是很合适,她所说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不是气愤,更像对前面自己举动的一种说明。

生:我觉得老妇人想告诉“我”的是他们那里水很珍贵,而“我们”却不明白这一点,不懂得缺水的痛苦。

生:我补充,这是一位“世事洞明”的老人,她刚才因为一时的气愤导致行为“失常”,现在她平静下来了。明白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情况,所以更多不是责怪,而是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水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非常的珍贵,我们这样做是糟蹋,是浪费,是不应该的。

师:说得真好,那么珍贵到什么程度?

生:水需要用“滴”来计算。

生:水需要锁起来。

生:为了找水,腿都瘸了。

生:没有水洗澡,没有干净的水可以喝,农作物不能生长……

师:是啊,如果听到水落到地上的那一刻,她们愤怒到了极点,那么这一刻更多的是对我们作法的??不满,对那一碗水流失的??心疼啊!这就是老妇人想要告诉我们的,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齐读)

师:那么水对于我们城市中的人而言,真的就是“微不足道”的吗? 

……

语文较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可以让读者置身于语言世界里,体验五彩生活,感悟不同人性,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解读文本。学习语文,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把文本读“透”。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意味深长”这一词语的解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的对话。学生们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从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地思考,对文本有了更透彻的解读。他们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逐步实现了更深意义上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不懈努力。

 

 

关于训练材料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小姑娘却不去扶老妇人,只是惊叫着(      )我身边,一把(      )我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竟(      )在地上,伸出双手用力(     )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      )一个泥团,迅速(    )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      )了一个坑,把湿泥团(     )树根(    ),这才急切地“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地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二、读读下面句子,体会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并模仿写一句句子。

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

                                                                 ,好像   

                                                   。                                                          

    

三、阅读,完成练习

手 套

①我想要一双手套。这(愿望、希望)我已经提过很多次了,可父亲总是说“忙哩,过些日子吧。”

②入冬了,北方的风格外冷,吹在脸上像针扎。我的手指已经生了冻疮。晚上,我将红肿的手浸在热水里,面对阵阵的疼痛,我咧了咧嘴,没吱声。父亲走过来抓了把盐撒进水里,我低下头,望着水中那双似真似幻的手,这次,我没有再提手套。      我知道,父亲下岗了。

③放学路上,又经过那家精品店。那双手套、淡淡的紫色,散发着梦幻的气息,我停住了脚步,(痴痴地、愣愣地)望着玻璃内那淡紫色的手套,双手不由自主地从口袋里伸出来。又是一阵刺骨的寒风,我打了个寒颤,像梦醒似的,又把手缩回到了口袋里,低头匆匆离开了精品店。

④我再次在精品店门口停下,只是这次的表情      渴望,    失落,那双手套不见了!我就这样呆立着,隔着玻璃望着。很快,泪水就模糊了双眼,我忙用手背抹干了泪。很久没有落泪了,我又用手抹着泪,手上的沟痕将红扑扑的脸划成一道一道。我将手塞进口袋里,继续向前走。远远的,我看到了父亲。父亲埋头修鞋,没注意到女儿已来很久了。

5爸!我轻声叫道,本来不大的声音被寒风吹散,显得更小了,但父亲还是听见了。“哎!”他应道。突然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将手伸进口袋里摸了一阵。“对,就是它。”父亲笑道,同时又将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手里握着,握着……

6我没有看错,正是那双手套,淡紫色的。

7我欣喜地伸手去接,就是那一刹那,我发现父亲的手也是沟沟壑壑,渗着血丝……

1.       根据文章意思,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格外(          )   渴望(          )   欣喜(          )

2.       划去文中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3.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上在文中横线处。

    ……但是……         ……但是……

不是……而是……     不仅……而且……

4.       文章具体写了作者     次看到那双手套时的情景。第一次是         时,当看到那双手套,“我”的心情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第二次再次在精品店门口时,“我”的表情是      的,那是因为                 ;第三次是在           时,“我”的心情由开始的        瞬间变得     

5.       看着父亲渗着血丝的手,作者不禁思绪万千,请合理想象,并以第一人称写下作者的所思所感。字数不少于50字。  

                                                                         

                                                                         

                                                                         

 

关于探究、实践活动

活动一:运用网络等手段,进一步了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也严重缺水。

活动二:写写公益广告语,提醒人们要爱护地球上有限的的水资源。

活动三:进行严重缺水地区社会考察活动(需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

1、自由组合,确定主题。(聘请相关家长参与)

2、走向社会,收集相关信息。(可拍相关照片)

3、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记录相关过程,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课件分类 小学语文教案分类 小学语文试题分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08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