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后记
??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范读
东莞市大朗崇文小学 黄顺华
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然后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但发觉他们并没有读出感情。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再默读读课文,然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又一想,刚才指名读的学生都读不好,证明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不甚理解,于是我打算自己范读。
我对学生说:“下面由老师来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判断老师每一段分别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的,给课文分分段,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我范读课文: “……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我的声音充满敬意。“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仿佛就是雷利,回忆着痛失父亲的一幕,声音充满着悲伤。当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我的眼睛红红的,也仿佛听到几名学生的抽泣声。当读到“……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的声音不禁激昂起来。
当我读完课文,教室里骤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个学生说:“老师,读得太好了,让我太感动了!”我说:“谢谢同学的夸奖。那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老师朗读的不同语气,给课文分一分段,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以前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多学生都一脸茫然,但这时所有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低下小脑袋认真思考。才一两分钟的时间,很多学生都已经纷纷举手。接下来的两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觉得很投入,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彻,朗读也非常有感情,都不用我多加指导了。
毫无疑问,是教师那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把课文中无声的抽象语符变成了感人的有声信息,把学生都带入了课文特定的情感中,让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了这节课,我也认真地进行反思,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不要让媒体录音代替教师范读
曾几何时,课堂上我那声情并茂的范读越来越少了,记得他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也经常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经常听得津津有味,但上了四年级,我一是怕自己读得不够好,二是为了发扬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往往以媒体录音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取代了教师的范读。但却发现学生在听的时候并非意领神会,指导学生朗读也比较困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并没有多大提高。
这让我明白到,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教师范读的声音更亲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表情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现代媒体中播放的名家朗读录音,虽然吐字准确、清晰,十分规范,不过是远距离的,只听其声而不见其人,不见其情,缺乏“人气”,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把握好教师范读的切入时机
教师的范读是重要,但并非每篇文章都要教师范读,也不是每篇文章都是全文范读。教师要讲究范读指导切入的时机、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增强范读的有效性。
(一)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或趣味性差距较大,教师的范读可以有效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氛围。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的背景,不妨进行全文范读。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全文感情的变化也大,教师的全文朗读就能让学生引起共鸣。
又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我再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景物原有的美好与宁静以及因战争遭受破坏的景象,所用的不同语气,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都很激动,再加上我让他们看了一些战争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图片,他们都非常悲愤,大家都争着读课文,争着谈感受,这节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有的文章语句含义深刻,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促进学生的感悟。如教学《生命 生命》的重点句段:“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学生在读后并没有读出飞蛾、种子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读出作者顽强生活的坚强语气,我就用学生与我比赛读的方式来范读句子,学生这时才有更深刻的理解,朗读起来就富有感情。
(三)教师还可以运用引读、伴读、比较读等方式,感染学生,振奋学习的激情,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桂林的水的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画面,再由我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师读:“漓江的水真清啊,”生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生读:“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学习下一段桂林的山时,就不用我指导,学生也读得很好了。
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我分别用了平淡和焦急两种语气来读向导的前一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用了平淡的悲伤的语气读向导的最后一句话:“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有效地、精彩地范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自然会掌握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现在许多教师都抱怨学生朗读水平差,但我们教师本身就具备很好的朗读水平。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师范读这一方面下一点功夫?在强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里,教师们一定不要忘了发挥自身的优势,请不要吝啬你那声情并茂的范读,该亲自出马的时候就得亲自露一手,请你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