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按教材浏览: 北师大版 部编版 各版通用 沪教版 鲁教版 其他版本 苏教版 未知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 语文版
最新资源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 学写故事教学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
2024年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年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年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相关分类
初二语文教案
当前位置:主页>初中语文>初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类型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大小 35 KB
格式 doc
年级 初二|八年级
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 admin 审核 admin
时间 2018-03-08 20:12
点击
评价 ☆☆☆☆☆
重庆市中学教学课时计划(教案)
课题      灯笼                                       
班级:   学科:语文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2 课时  
 
 



知识目标 1.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课    型 新课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X|k  |B | 1 .  c|O |m
(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
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段元宵节看灯。
8段,进士第的 官衔灯高照朱门。
9段,纱灯上描红。
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第二课时
(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918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 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批注
 
 
 
 
 



 
               
 
X|k  |B|  1 . c|O |m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99888 帮助
本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不用注册!点击顶部的教材,可以浏览相应教材的最新资源.点击上面"进入下载地址列表"链接,进入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本站课件、试题、教案等免费下载。大多是rar压缩包,解压缩后是ppt、doc、swf、exe等
中“新课标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 2018年新教材初二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初二|八年级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中“部编版八年级下第4课、灯笼两课时教案”
上一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表格式  
下一篇:4灯笼教案表格式
[收藏]   [推荐给好友]   [挑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12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