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其它 |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教案 | 初中地理 | 初中生物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一年级音乐跳绳教学设计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案
一年级其多列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教案>音乐教案>小学音乐教案>正文

第六课走进音乐大师(四) 舒伯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


文章来源:佚名 文章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02-06 01:11点击次数: 字体: [ ]

    关键词:第六课走进音乐大师(四) 舒伯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简介:

<

 

第六课走进音乐大师(四)?? 舒伯特

 

●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走进音乐大师的第四部分,继前三部分学习了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名家后,进一步了解欧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学习他的作品《野玫瑰》、声乐套曲《冬之旅》选曲《老艺人》、歌曲《鳟鱼》及《鳟鱼五重奏》。通过学生初步认识和接触被誉为“歌曲之王”的世界著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作品,能从其作品中初步感受到舒伯特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音乐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简历。

    教学目标二:学习歌曲《野玫瑰》,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戏剧性的表述,唱准变化音,让学生了解变化音以及速度的变化在艺术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三:懂得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并通过学习《冬之旅》选曲《老艺人》,进一步感受它们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四:学习歌曲《鳟鱼》感受歌曲中因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情绪与气氛的变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乐观态度。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能听辨乐曲中的五个变奏与结束部。

 

●教材分析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野玫瑰》是他根据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抒情小诗谱曲的,又叫《野蔷薇》。作于1815年,原始取材于民谣。歌曲运用了叙事性和戏剧性的手法,叙述了原野上的红玫瑰,被一位轻浮的少年粗暴采摘,最终被玫瑰刺痛手的故事。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歌词内容的寓意,并结合实际渗透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

全曲以分节歌的形式写成,在每段将近结束之前的延长音处,可感受到一丝忧虑的情绪。歌曲结构简练,旋律跳跃活泼,描绘了一个顽皮的少年边走边跳的形象。歌曲的变化音、强弱变化等知识丰富,主要通过唱准变化音,让学生了解变化音在艺术歌曲中所起的感染作用。

    歌曲《老艺人》是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选曲,也是套曲的结尾。歌曲描绘了旅人在“受尽人世痛苦而无动于衷”的行乞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旋律既像老艺人的吟唱,又像是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呻吟,并通过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作用,进一步体现歌曲一种丰富深沉,带有深刻情感体验的音调。

歌曲《鳟鱼》及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鳟鱼》原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的文学作品,舒伯特为了表达对用欺骗手段浑水摸鱼者的愤慨而为诗词填上曲谱。他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他说:“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羡慕,当他们被钓上岸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生命的祝福和悲惨死亡的哀悼。”1817年,歌曲《鳟鱼》问世了。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地描绘清澈山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当鳟鱼被冷酷无情的渔人诈获时,作者又深为不平。1819年,舒伯特根据他的朋友庞姆加特纳的建议,他创作了这首 《A大调调钢琴五重奏》。因该曲第四乐章正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故又称《鳟鱼五重奏》。全曲洋溢着明快、热烈的情绪,共包括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跃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柔和甜美,用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写成。

    第三乐章,急板,欢快的诙谐曲,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写成。

第四乐章,是本课学习的乐章,小行板,根据歌曲《蹲鱼》写成的变奏曲。D大调主题明亮,可爱。第一,二,三变奏承接和发展主题的音乐形象,都采用装饰变奏手法,其主题的旋律基本不变,只是改变乐器,音色,音区和织体写法,第四变奏转到同主音的d小调,色调突然阴暗紧张,预示不详事物闯入愉快、美好的生活。第五变奏带有惋惜和叹息的情绪。最末一段小快板,完整地再现主题旋律,活泼、轻快,仿佛又看见那可爱的鳟鱼“象箭一般在穿游在明亮的小河里”。

第五乐章,终曲,适当的快板,用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写成。主部主题具有民间舞蹈音乐的性格特点。副部主题则是抒情、歌唱性的。

 

●教学设计:

一、学习、了解音乐大师舒伯特

  教学中可参考以下方法:

    1、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自己阅读舒伯特的生平历史和创作故事,并通过网络、书刊等渠道查找舒伯特的相关创作材料。

    2、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前学习过的《摇篮曲》创设课堂环境和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舒伯特作品的特点。

    3、通过组织小组竞赛、加分等游戏形式讲述舒伯特的创作故事,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历史。如:分小组开展舒伯特创作故事演讲比赛;演唱舒伯特歌曲比赛等等。

    4、欣赏舒伯特两个创作故事的歌曲《摇篮曲》及《魔王》,让学生感受两首曲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写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唱歌曲《野玫瑰》,欣赏《老艺人》

(一)学习歌曲《野玫瑰》。

1、可以直接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野玫瑰》,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室,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课前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2、播放歌曲《野玫瑰》,让学生谈谈歌曲的内容和初听歌曲的感受。

3、重复或分段播放歌曲《野玫瑰》,请学生有意识地跟着音乐哼唱,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歌曲中的变化音、延长记号以及强弱、速度的变化等。

4、结合歌曲旋律重点介绍变化音等知识在歌曲中的作用,并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

                                   1、2     3

        前奏    a     b    c   d   间奏  尾奏

         2     2+2   2+2  2+2  2     2    2

5、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根据老师所强调的几个知识点继续感染和学唱歌曲。

6、让学生谈谈变化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7、知识点学习:结合歌曲重点学习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

(二)学习声乐套曲《冬之旅》选曲《老艺人》。

1、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找出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

2、老师范唱模,让学生体验演唱情绪和角色。

3、学生学唱歌曲。

4、合作学习,谈谈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它们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唱歌曲《鳟鱼》,欣赏《鳟鱼五重奏》

(一)学唱歌曲《鳟鱼》。

1、课前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鱼在水里遨游的画面,为新课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

2、可通过调查学生或学生家庭是否喜欢钓鱼的话题导入新课。

3、第一遍聆听歌曲,让同学们熟悉歌词大意,可适当让同学们朗读歌词,并请同学们谈谈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4、模唱歌曲,跟着老师范唱歌曲,同学跟着哼唱。

5、学生跟音乐或教师的钢琴学唱两遍歌曲。

6、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第二遍歌曲,如: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歌词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现的?等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听音乐。开展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或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来完成乐曲的分析。

曲式结构图:        A            B        再现

                   a+b+c+d+d,    e+f+g    d+d,

             4 4 4 4 4      4 4  5     4 4

7、可适当安排学生表演故事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品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分别请两组学生到讲台,根据故事的情节分三个角色:渔夫、我、小鳟鱼来编排表演《鳟鱼》,由学生自己讨论这首歌曲的寓意。

8、可适当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听听《鳟鱼五重奏》。

 

(二)欣赏《鳟鱼五重奏》

1、课前环境创设:播放乐曲《鳟鱼五重奏》,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2、复习演唱歌曲《鳟鱼》。

3、请学生指出主题旋律,并用“la”唱一唱。

4、介绍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创作。

5、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鳟鱼五重奏》,学生认真聆听,了解曲子中的各种演奏乐器,掌握钢琴五重奏的含义。

6、分片断欣赏,让学生掌握各段的音乐情绪(如:明快轻柔、活泼愉快、压抑哀痛、悲伤凄凉、充满希望等等)。可用表格让学生边听边填写,也可以分小组讨论填写。如下表:

第一、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五变奏
结束段
 
 
 
 
 
 7总结结论:以下几个片段的音乐基本上是从主题上变化而来的。导出变奏曲式(A+A¹+A²+A³……),教师简单介绍变奏曲式。
8欣赏全曲,并掌握曲式结构。
9拓展创作。老师可以拍出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进行变奏创作练习。如:老师拍出简单的节奏:
x   x    x x   x x x    x  -   ,学生可进行加花等手段进行创作,如
x  xx   x x  xx xx xx    x  -   ,或者 xx  xxxx  xxxx  x   xxxx   xx    x  -    。并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加上旋律的变奏,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08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