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老师:贝壳的实物或者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读读课文。
五、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 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贝壳实物或者媒体。如果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录象了解退潮后,孩子们捡贝壳的场面。)
1)出示词语:贝壳
2)读准字音。
2、你曾经在哪里见过贝壳?学生交流。
小结:贝壳的家在大海,它是大海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来到海滩上,会看见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呢!课文中的一群孩子就在海滩边快乐地拾贝壳哪!
3、揭示课题、书写部首。
1)读课题《拾贝壳》
2)“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捡)
3)交流带有“提手旁”的字。(扎、扑、打、抖、抗……)
4)教师板演“拾”字,边书写,边说写字规则:“提手旁”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说明:
学生对贝壳并不是很陌生,但是看到的贝壳和形状比较单一,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看贝壳的实物或者在媒体上出示,让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贝壳冲击学生的感官,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有条件的可以看看退潮后,人们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场景,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退潮。在教学生字“拾”的时候,教师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提手旁”的字,并当场指导书写。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呀?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巩固、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2)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的人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正音:小喇叭(轻声)、多音字“扇”(发第四声时,一般是名词;发第一声时,一般用来做动词。)
说明:
二年级的学生在以往一年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养成了学习新课要预习的习惯,但是在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巩固预习的内容。同时也考虑一些特殊学生,迫使他们在课堂上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在学生交流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课文的朗读一定要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在本课的生字中,对学生来说除了“扇”的读音外,没有太多的难点,所以主要学习“扇”的发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以了解为目标,不着重练习。
三、深入学习课文本 引导积累 有感情的读文
一)深入学习课文本 引导积累
师: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情景,你从课文的词语、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出示:小朋友们( )地在海滩边拾到了( )的贝壳。
说明:
课文的语言优美,但也不失言简易懂,所以学生通过预习时的读课文,以及刚才在课堂中的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受。这里出示的填空题需要学生填写的部分应该是学生在读文后,比较容易产生的一些感受,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初步的了解。
1、自己读课文2~6小节,把你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2、在小组中交流你完成的填空题,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小组中补充说明你这样填写的原因。
说明: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是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自己填写后在小组中各抒己建,每个人的想法在这里互相碰撞,可能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观点。这里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小组中,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做好发现学生中的亮点、及时点评、帮助梳理的工作,为后面的教学打好一定的基础。
3、全班交流填空题,并讲述自己的理由。
填空:小朋友们(高兴)地在海滩边拾到了(许许多多、五彩、漂亮、逗人喜爱、各种形状)的贝壳。
说明:
学生的答案基本来源于课文的内容,可能每个人理解的重点和关注点不同,所以答案也不会一模一样,在这里只要是对课文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采纳,当然前提是不违背课文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填空题的通顺性。
1)高兴:第2小节。从“喊着、笑着、跑着、跳着”
2)许许多多:第3小节、第6小节。
①自由读课文3、6小节,在这二小节中圈出让你觉得海滩边贝壳很多的字或词语来。
②交流。板书:装满 盛满
③引读:海滩上有许多许多的贝壳,我们的口袋……手帕……可是我们还是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呢?和同桌讨论一下:是什么让孩子们舍不得离开海滩呢?
④交流:因为海滩上还有许多贝壳没有捡。
⑤教师补充“挤”想一想:说说你感受到的挤是什么样的。板书:挤
⑥教师补充“拣”,给学生字典上的解释条,根据课文的内容挑选。板书:拣
⑦引读: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卵石和贝壳……我们一边拾贝壳,一边从那些贝壳中把自己喜欢的……以至于口袋、手帕都……,还是……
说明:
在圈出表示贝壳多的词语时,由于学生年龄以及积累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对“挤”、“拣”会忽视,这里如果有好的学生发现,可以让学生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如果没有,教师就可以自己提出,特别是对“拣”字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解释条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4)漂亮、逗人喜爱:第4、5小节
①轻声读课文4、5小节,试着完成课后的填空。
填空:一个( )的壳,像一把打开的( ),真漂亮!似乎可以用来( )。一个细长的( )壳,像一个张着嘴的( ),真逗人喜爱!似乎可以用来( )。
②出示扇贝壳、螺蛳壳的样子,及实物“打开的折扇”。
③展开朗读比赛。
④选一小节,试着背诵。
⑤刚才我们读了、还背诵了3、4小节,说说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
⑥学生交流。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⑦看课文中贝壳的插图(有条件的可以看实物或者媒体。)如果你来写贝壳,你还会写贝壳的什么呢?学生交流。(颜色、手感等)
⑧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如果你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补充:形状各异 千姿百态 你能选一种贝壳,说说这贝壳是怎么样的吗?在小组先说说,然后推选代表在大组中来交流。
说明:
课文中对扇贝壳和螺蛳壳的描述,语句、段式都比较雷同。学生读时也朗朗上口,课后的填空题也不是难点,所以安排由学生自由读4、5小节,独立完成填空练习。
通过朗读加深印象,背诵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介绍其他的贝壳。这是一次小小的口头作文的练习,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模仿,更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在仿造课文中的句式。同时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出学生在说话时的语病,帮助学生说通顺的、规范的话。
5)五彩:可以给学生看贝壳实物或着媒体,让学生了解贝壳的颜色也很多。
小结:海滩上的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
4、原来退潮了,大海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宝贝。课文第一小节中的2个感叹号,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读好呢?
说明:
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放在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主要是考虑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退潮后,大海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的好东西这一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让学生的感情是由感而发,而不只是因为看见感叹号才读出高兴的语气。
二)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中有的小节写了贝壳的数量多,有的写了贝壳的形状,你最喜欢哪一节呢?挑自己喜欢的、认真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2、展开朗读比赛。
3、齐读课文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交流能一气呵成,所以这里把指导朗读单独归成了一个教学版块,而不是把每一小节的指导朗读放在对每一节的理解后。让学生有系统地说完对课文的理解,再有系统的来读好课文,而不是一会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刚刚说顺口又开始朗读,刚刚朗读到有滋有味的时候又放下朗读去说课文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断断续续,造成学生说也说不好,读也读不顺口的尴尬局面。
总结: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多么盼望有一天也能去海边拾贝壳呀!拾起一个扇贝的壳,让它为我扇风,拾起一个螺丝壳,听听它的号角声……
四、描摹汉字
1、学生间互相说说要写的汉字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2、交流。
3、教师概括。“贝”:左右相当;“彩”:左宽右窄,三撇的起笔要对齐
说明:
学生通过一年的书写学习,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书写规则,应该学会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所以在写之前可以不用像以往教师说,而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要写好这个字的关键处,然后大组交流,老师只是做一个及时补充的作用。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拾贝壳》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语句优美,内容生动。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起始阶段的第一篇课文,属于读课文识字单元。这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进入了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的方法,但是在生字中,教师也要做到对生字中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课文语句通俗易懂,但又充满了美感,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的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学生的说话,又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并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生字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的是帮助、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在初读课文时就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质也有了提高,也能通过朗读有自己的浅显认识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复习“提手旁”,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
本课文识字学习“拾、贝、壳、彩、腰、扇、逗、帕、摸”9个生字,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些生字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唯有“扇”字是多音字,这个字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里教师因予以关注,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花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操练,而是在本堂课上解决让学生了解该字的读音和字意有关,然后要在学生每一次读课文时倾听,注意及时、随时纠正。
新教材量大、教学节奏快、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并为学生做好及时的归纳。结合本课生字及课文的特点,复习“提手旁”,并让学生交流已经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的字音上。由于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对一些生字一定会产生回生的现象,所以老师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朗读上。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并背诵,把课文上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目标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贝壳里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部分学生家中还有贝壳,但是多数对贝壳的印象比较单一,所以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学生实物,或者用媒体来展示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贝壳,让学生的想象依托在现实中,感受语言的美也建立在真实的感官上,由内心发自对贝壳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识字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 教师发挥主导有所侧重
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对于课文生字的学习,采用先独立学、再课堂巩固、最后大组反馈的学习模式。学生在预习时对所有生字的音和形都有了解,并通过自己学习时积累的经验,用方便自己识记忆的方法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本课生字的重、难点,在反馈时起到抓重点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学习效益。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归纳“提手旁”的字;注意“扇”这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对字义的了解,则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随文理解字义,但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挤”、“拣”则要求通过谈感受、挑解释条的方法进行重点理解。
阅读教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在语文阅读中,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能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在该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文层层推进 重积累 重感悟
1、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
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二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归纳“提手旁”的字;注意“扇”这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等。
2、二读课文,重感悟,重积累。
课文语言优美,但又浅显易懂,学生在反馈预习的同时,已在初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完成填空:小朋友们( )地在海滩边拾到了( )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最初步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的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在结合学生谈感受的同时,像这类优美的短文,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累。单从教学目标上定,本堂课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3、4小节,并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贝壳,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更要积累写话的一些方式。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这里我在教学语言中也尽量用上与课文有关的好词,扩充学生对好词的积累。所在让学生积累重点小节的同时,我还在归纳学生的说话时,及时用许多好词语,比如:千姿百态 五颜六色 形状各异等进行适时的归纳,小结。
3、三读课文,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
平时学生的朗读之所以读得不到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是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完成填空练习,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对课文有了感悟后,再开始进行朗读的指导。这时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深的悟,对课文的朗读则是由感而发,并不是为了读好几个标点的虚情假意了。学生的朗读之所以读得不到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从而读好课文。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关注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刚开始,有许多学生不知预习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生词,借助工具书弄懂这些生字、词的音、形;接着让学生进行第二遍、第三遍阅读,标上小节号,对文章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然后,把没弄懂的问题做记号,以便上课时提出。这样,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就会使学生清除陌生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有效的预习,在教学中确实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现今的学生都比较自我为中心,往往自己要听的或者要说的就会予以充分的关注,而对别人说的,或者觉得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就不会认真地去听去思考,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学习习惯。
本堂课上,我要求学生先有自己完成练习,到课文中找依据的学习过程,然后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巡视和参与小组的讨论来达到检查学生是否都在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要求小组推荐一位同学阐述大家的意见。同时在大组反馈的时候,我会不时的提问,要求学生对前一位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对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的一种反馈检查。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孩子们在金山卫海滩上拾到许多形状各异、色彩美丽的贝壳,表达了他们拾贝壳的欢快心情。课文文笔活泼,富有感染力,特别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制定了一个教学难点是: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学难点得到最简单又最有效的落实呢?
最初,我根据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比较第三和第四小结,让学生发现这两小节都是第一句把贝壳比作什么,第二句是写这样东西是派什么作用的。接着,利用练习“一只( ),像( ),真( )!”进行训练。最后,过渡到练习“一只( ),像( ),真( )!说不定是( )!”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来,完成仿写过程。
我发现这样的仿写并没有实在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依样画瓢”,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是能对贝壳做介绍了,但是估计是同样的一个模式,有了形形色色的贝壳外形,却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学生。
于是,我把教学环节改成了这样:
先由学生独立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填空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介绍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展开朗读比赛,并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将课文的描写熟记于心,尽可能地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自我的总结。许多学生都说:知道了贝壳的外形,还知道贝壳很可爱,还知道了贝壳是大海留给我们的礼物……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及时的做好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小作者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开始说话,这时候如果让学生开始练习说话,无意刚才的归纳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暗示:你介绍贝壳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来介绍。这样很可能就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发挥。
于是,我在这时给学生看各类贝壳,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对刚才看到的贝壳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发表观点,有的说想写贝壳的颜色、有的说想写贝壳摸上去的感觉等。
最后,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让学生说,这时学生不但自己要说的贝壳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广集了要说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说话提纲,真正地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而不是用课文的内容进行模仿说话。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关于训练材料:
读一读
1、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手帕(pà qà ) 退潮(tùi tuì) 扇风(shān shàn)
抚摸(mō mūo) 吹号( chuī chiū) 贝壳 (bèi biè)
2、 摘抄
1)学习了课文,我喜欢这几个词语:
2)读了课文,我觉得这句句子很生动:
3、读句子
1)沙滩上有那么多逗人喜爱的贝壳,拾贝壳的孩子们高兴地喊着,笑着,跑着,拣着。
2)五彩的贝壳是大海妈妈留给我们的礼物。
4、练一练
海龟妈妈生蛋
海龟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它悄悄地爬上沙滩,先用前脚挖一个大坑,把自己的身体埋伏在坑里,然后用后脚挖放蛋的坑。海龟妈妈会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把蛋下在挖好的坑里,最后再用沙土把蛋盖好。以免被其他的动物吃掉。
做完着些事,海龟妈妈就依依不舍地离开沙坑,回到大海去了。两个月以后,小海龟就会从蛋里孵化出来,他们成群结队地爬出沙坑。爬到大海里去找它们的妈妈。
1、短文共有 小节,每一节都有 句话。
2、按照海龟妈妈生小宝宝的经过,将句子排列好。
( )再用后脚挖坑放蛋宝宝。
( )海龟妈妈先爬上沙滩。
( )接着一边流泪,一边把蛋埋好。
( )先用前脚挖坑,让自己埋在其中。
( )最后回到大海中去。
3、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正误:
1) 如果不用沙土把蛋埋好,蛋宝宝可能会被其他动物吃掉。 ( )
2) 海龟妈妈生完蛋就回大海了,她不爱自己的宝宝。 ( )
3) 海龟妈妈下的蛋很多,两个月后就能下海找妈妈了。 ( )
案例
在模仿中求创新
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说话教学、作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充分放松自我,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调动学生创造的潜能,说自己要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片段一:
……
师:刚才我们读了、还背诵了3、4小节,你在学习了这两小节后,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扇贝的壳样子像一把打开的扇子,螺丝壳的样子像一个小喇叭。
师:哦,你知道了这两种贝壳的样子。板书:样子
生:我觉得这些贝壳很漂亮和逗人喜爱。
师:对呀!这就是贝壳的样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印象
生:我知道这是大海给我留下的。
师:你说的是文中小朋友由贝壳的样子引起的美丽想象。板书:想象
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贝壳的,先介绍了贝壳的样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后又根据贝壳的样子想象了一番。我这里也有一些美丽的贝壳,请你来看看,想想你对这些贝壳什么最感兴趣?
(出示贝壳的实物)
生:我喜欢这个贝壳的颜色。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红彤彤的。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太阳。
师:对啊!我们还可以介绍贝壳的颜色!板书:颜色
生:我能上来摸一摸这个贝壳吗?
师:当然可以啊!
(学生上台摸自己喜欢的贝壳。)
生:我觉得这个摸上去很光滑,就像摸在玉上。这个摸上去有点毛糙,就好像爸爸的胡子。
……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课文和例文时,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在生活找到与范文相类似的事物,然后模仿范文中的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写出真情实感,达到读写相结合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考虑的是尊重学生自我,激发学生创作的情趣。在总结了课文中介绍贝壳的方法后,给学生看贝壳,然后让学生补充在介绍贝壳时还能介绍哪些方面,这样不但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促使学生的语言也更精彩了。虽然有的同学们的文笔不很优美,但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标。
片段二:
……
师:你说的真好,介绍贝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介绍贝壳的手感。板书:手感
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原来介绍贝壳的时候还可以从那么多的方面展开,最主要的是把自己喜欢的贝壳与众不同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最好通过想象、举实例,让听的人能发挥想象,想到你介绍的贝壳的样子。先自己动脑筋想想,你准备怎样介绍你喜欢的贝壳。
……
生:快来看我捡的贝壳,它样子多像一朵即将盛开的白玉兰,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玉兰啊,因为它是红色的!
师:你介绍了贝壳的样子、颜色,还用上了“独一无二”这个好词,真好!
生:瞧,那有只像蜗牛一样的贝壳,小小的身体好象正在往前慢慢地爬呢!“你想去哪呢?一定是想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让我来送你回家吧!”我拾起小贝壳,把它放进海水中。
师:你介绍了贝壳的样子,把它想象成了一只真的蜗牛,与它说话,还把它放回了大海中。你的想象不但别具一格,而且还能看出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很好! 大家表扬他。
……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我们能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个角度考虑事物,往往会独辟蹊径,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倡导求异思维,发现全新思路的“眼睛”。
片段二中的第二位学生,他的思维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其他同学都是在拾贝壳,而他是结合自己喜爱的贝壳外形像蜗牛的这个特点,设计了把贝壳放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里。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眼球的关键,也许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性思维,但是老师就应该好好的表扬,大力的提倡。让其他的学生有模仿的积极性。
模仿是儿童一种心理特性,也是他们作文起步的台阶。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好的范文后,引导他们模仿,让他们在模仿活动中逐渐消化吸收,使范文成为其作文构思时受到启发的“原型”。但是模仿绝不是呆板的复制。在模仿中,教师应反对机械照搬,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变通,创新,提高,让学生充分地放松自我,大胆去创作,写出童心,写出童趣。
模仿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它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说、可写的烦恼。因此,可以说模仿是创新的手段和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标与升华。小学口头作文、书面作文教学都应该要在“仿”中求“活”,在“仿”中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