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其它 |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教案 | 初中地理 | 初中生物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下册三借芭蕉扇(二)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八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三借芭蕉扇(一)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语文教案>二年级语文>正文

2、春笋(第四册)教学设计 教案


文章来源:徐汇区东三小学 韩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21 00:15 点击次数:字体: [ ]

    关键词:2、春笋(第四册)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简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春笋生长的动作词。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4、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二、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1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

三、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积累文中好词、好句、好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并说上几句话。

四、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读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

(1)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见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要求:句子完整,表意清楚。

3、揭示课题,齐读。(读准字音,尤其强调“笋”是平舌音)

说明:

学生对春笋并不陌生,且大多还尝过。但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却很少有人了解竹笋破土而出时的情景。此时春笋竞相破土而出的场面不仅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憾,更能从感官上给以强烈的冲击,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之中,人、文、景的合一必然为下文情感的融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课题中“笋”为生字,且“春笋”为平翘舌音组成的词,是读音的难点,教师需及时纠正;而“笋”字的字形只需在出示课题时当堂板书即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1)指名读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读好句子。

2、师:作者那么喜欢竹山、竹林、竹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竹山”、“竹林”、“竹笋”,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找到相应的句子,认真地读上几遍。

说明:

虽然教师无需在此与二年级的学生谈论相关文章的结构,但整体进入课文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篇章的概念,尤其是此类结构层次分明的文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将来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已逐渐养成了学习新课要预习的习惯,但是课堂上仍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个性化地读文。朗朗的读书声既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考虑一些特殊学生,迫使他们在课堂上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3、交流读句,教师随机出示相应句子。

(1)正音:(sāng)叶,()(zhī),成(cái)(平翘舌音区分);(yīng)儿,(jìng)争(前后鼻音区分);琴(xián)(易错音) 辨形:拔?拨;竞?竟;材?才

(2)积累词语:拔地而起、破土而出、春雨蒙蒙、雨雾纷扬、鸟雀欢鸣

(3)多种形式将所出示的句子读正确。

说明: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适宜朗读。但文中生字较多,且多为容易混淆的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等,词语也相当丰富,集中解决,扫清读文的障碍,可为后文的情感朗读作铺垫。

 

(三)深入学习,体会感悟

l        学习第二小节

1、 媒体展示春雨中的青山绿竹,同时教师在舒缓的乐曲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节。学生闭上眼睛,边静心欣赏边想象画面中情景。

2、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师引读:春日里,春雨蒙蒙,我看见??;我听见??;还有那地里的笋芽儿??

4、出示:春日,春雨蒙蒙,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1)读句。

(2)媒体出示水墨画,并与景物对比,体会春雨中竹山竹林之美。情景中理解“春雨蒙蒙,绿油油,翠生生”的含义。

(3)指导读句,注意读好叠词“春雨蒙蒙,绿油油,翠生生”。

5、这幅画中,到底画了些什么?引读??雨雾纷扬,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像??。嘀嗒,嘀嗒,小水珠掉落在地上,渗进土里去了。地里的笋芽儿如同??。

6、春天的竹山烟雾缭绕,真美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自由读,齐读)

说明:

课文的第二小节语言优美, 语句多用对仗,句式工整,且大量比喻句、叠词、象声词的运用,都为朗读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多种形式的以读代讲,适时的情景与文字的融合,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境界。此时应尽量避免过多讲解,以免情感割裂。

 

l        学习三?五小节

1、师: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终有一天??(回放剪切后春笋破土时那段媒体)

出示:嗬,一夜之间,又有无数春笋拔地而起啦!瞧,漫坡遍地,密密麻麻。一个个像尖尖的锥子,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欢笑,在春雨中沐浴。

(1)自由读句,完成:春笋沐浴着春天的雨露,长得既         

(2)指导读句:读出春笋长得又快又多的感觉。

可关注的重点词: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快);无数、漫坡遍野、密密麻麻(多)

语气:欢快。

说明:

这里有一个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的训练过程。朗读训练中,教师不要过多讲究技巧,应注重对学生朗读的点评,及时出现一些关键词语,并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把握。

 

2、如此嫩生生的春笋表现的却是那么顽强啊!找一找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圈出动词。

(1)学生划句圈词。

(2)读句配合动作理解春笋的顽强。

(3)评点后指导读句,读出春笋顽强不屈,势不可挡的气势

3、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啊!终于破土而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你是这棵小小的春笋,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读读第五小节,找找灵感。

(1)指名读。随机出示:山泉伴奏,鸟雀歌唱,山花舒瓣,松柏婆娑(媒体演示),理解词语:“婆娑”。

(2)想象说话。

师:小春笋们,睁大眼睛,你会看到些什么?竖起小耳朵,你能听见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老师给你一些提示,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出示填空:我终于破土而出, 可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我 (可填心里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a.    自己准备

b.    小组交流

c.    师生点评

说明: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使得更多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倾听,共同进步。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先有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惟有如此,交流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小组交流时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学习小组中,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错误之处,为后面的点评的有效性作铺垫。

想像说话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有帮助。儿童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加引导的任学生肆意的胡想,毕竟想象还需具有合理性。教师此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一切感官,帮助其成为一颗刚出土的“春笋”,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想象,使之既合情合理,又不乏创意。

 

(四)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1、此时此刻,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春笋是这样的顽强,地皮挡不住它,沙砾压不服它,石缝卡不住它,它百折不挠,冲出地面。作者不得不为它这种精神所感动。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2、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也可播放媒体),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朗读。

4、轻声试背,同桌互背,教师引背,指名背诵。

说明:

如此美文不背实在可惜。教师应创设情境,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在积累中获得语感,得以美的熏陶。

 

(五)写字指导

1、学生间互相说说要写的汉字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2、交流。

3、教师概括:今天要写的字的字形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下结构的,两个字的共同点都是上窄下宽;两一类的是左右结构的,三个字的特点均是左找右宽。

(六)游戏巩固字词

说明: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书写规则,大部分同学都已学会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所以在写之前可以不用像以往教师说,而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但毕竟还有一些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注重演示的同时,当学生书写时,教师应加强巡时,及时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和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春笋》是一篇抒情散文,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的赞美之情。

文章开头以“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直抒胸臆。

接着重点描写了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拔地而起,破土而出的过程。

春雨中,烟雨迷蒙的竹林中正孕育着一种生命,“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着母亲的乳汁,吸呀吸,积聚着力量”,等待着生命力勃发的那一刻。 忽有一夜, 春雷“唤醒”了的春笋,它以一往无前、不可阻遏的气势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 在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春笋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因为春笋“浑身充满力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沐浴着春风,沐浴着春雨,春笋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在这烂漫春天,山泉叮咚,鸟雀欢鸣,山花舒瓣,松柏婆娑,一切生物如同这春笋一般充满生机,活力无限,他们似乎也在为春笋加油、喝彩……

整篇文章语言清新,抒情性强。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课文展开想像。这篇文质俱佳的散文不仅十分适合学生的朗读训练,同时教材的本身还留有一定的语境,为学生的想象留下了一片空间。教师可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想像,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想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方面,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字词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来记忆字形。但这并比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将此任务全部推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尤其这一课的音形易混淆的字词较多,教师可运用归类、辨析、比较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阅读方面,一般状况下,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但此篇课文生字较多,词汇较丰富,且句子也颇有特点,加之语言优美,很容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情感朗读,而忽视语句的正确性。因此,教师朗读指导时应注重坡度:正确是前提,感情朗读是目标。

语言训练方面,学生已有了一些语言的积累。借助想像,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在培养想像能力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最终善于说才是根本。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本课文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字音、字形易错的不少,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该作必要的归类,如字音中需正音的为:桑叶,乳汁,成材(平翘舌音区分);婴儿,竞争(前后鼻音区分);琴弦(易错音)。字形中须辨析的有:拔?拨;竞?竟。本课好词较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学习,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书写规则,大部分同学都已学会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所以在写之前可以不用像以往教师说,而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但毕竟还有一些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注重演示的同时,当学生书写时,教师应加强巡时,及时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和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目标二: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动词。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本班学生已有了划句,圈词的基础。本篇课文要划的句子和圈出的词语均较明显,不是难点。但教师仍要关注学生此习惯的养成。

 

目标三: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由于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既适合朗读,又适合积累,所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目标最终定位情感朗读,并能积累一些语段。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研读,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的基础上。

 

目标四: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借助媒体,在反复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激活内在的情感,由衷地产生对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教师通过移情思考,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棵刚破土而出的春笋,依托现实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多感官的引发其想像的空间,最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对春笋出土后的情境进行简单的描述。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字词教学,有所侧重

本文生字较多,且多为容易混淆的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等,还包括方言中易读错的“弦”,字形易错的也不少。如果按着顺序逐个教来,费时耗力,效果固然也不会好。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另一方面,字词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不可以因此将责任都推卸给学生。在教学时我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解决“春笋”一词的读音。初读课文时,则采用读音归类,形近字比较等方法集中解决。而一些词义则结合语言环境分散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如运用媒体或想象说话加以理解 “竞争”、“婆娑”;动词“冲破”“顶开”“穿过”等的理解,则可结合动作的演示。完成教学后可通过各类游戏复习。总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

(二)阅读教学

1、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二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教学,仍要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并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初读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再指导时需关注学生有无读出语气,读出适当的停顿,读出对句子的初步理解;最后才要求读出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读,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形成语感。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富有情感的引读,能替学生定下朗读的基调,再现当时的情景;带有个体体验的朗读会给朗读者带来身心的满足,情感的愉悦;同伴间的朗读,彼此间善意的竞争,都会让读书带来无限的乐趣。读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地讲解,读中孩子的眼中有了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春笋,读中再现了春笋旺盛的生命力。读赋予了学生美的体验,构建了最初的语感;读使得学生心中有了一份如同春笋般的执着与坚强。

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教师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挤出时间来让学生背诵,积累。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创设了多种情境,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累中获得语感,得以美的熏陶。

2、阅读兴趣,成功的起点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揭题时,教师以媒体配以优美的乐曲引领学生进入诗画般的境界。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置身于如此美妙的画面中,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披情入文”的极好时机终于到来,读成了一种渴望,一种期待。自然“披文入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为低年段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学更感兴趣。扮作春笋,演演出土时的动作,借此理解动词的含义;想像出土后的情景,进行说话训练,都是学生们乐意去做的。有了兴趣才使乐学变为了会学。

3、放飞思绪,合理想象

“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迁移训练。因此我设计了通过想象,创设了语言训练这一环节。整个环节我分成了三步走。首先,我让学生先读读课文的第五节,找找灵感,以此来帮助学生读懂当时文中所营造的环境。紧接着换位想像:假如你就是一个春笋娃娃,当你破土而出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间成为一棵小小的“春笋”,物我相融,思绪飞扬。为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又及时调动学生的感官,“小春笋们,请睁大你们的眼睛,看到些什么?竖起小耳朵,听见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重知觉被唤醒,思维被激活。想像,使学生足以用自身的理解去倾吐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在意蕴,有所领悟春笋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可贵品质,潜意识地激发其主动探索、不断进取的志趣。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真正要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这是很有意义的。但 “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有没有创意,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对于语言训练的重点环节是想像说话,一开始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填空来完成的:春笋终于破土而出,它看到       ;听到       ;闻到      ;想到        。它        地对     说:     。这个填空看上去很全,教师的意图也很明确,期望通过这则填空尽可能的让学生考虑得全一些,说得具体些。但深入研究不难看出,这样得“全”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受阻,语言单调。其情感的获得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教师,并不是文本中的语言经过自身的体验。于是,我将这部分作了修改,分成了三步走:首先,我让学生先读读课文的第五节,找找灵感,以此来帮助学生读懂当时文中所营造的环境,一方面避免学生的想像脱离当时的语境,使其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做了铺垫。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想像:假如你就是一个春笋娃娃,当你破土而出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间成为一棵小小的“春笋”,物我相融,思绪飞扬。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又及时调动学生的感官,“小春笋们,请睁大你的眼睛,看到些什么?竖起小耳朵,听见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在这里虽然我也设计了一则填空:我终于破土而出, 可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我 (可填心里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但此仅仅作为参考,其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地思维角度与想像空间,或者作为一根“拐杖”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把要说的话规范地表达出来。从教学实际而言,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多种感官被激活,情感被激发,他们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大胆肆意的想像合理且不乏趣味,个性语言的表达,避免了前一次设计可能出现的单调乏味。

课堂的“生成”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如在读读演演中理解如何春笋克服困难,破土而出的,学生对表演者的评价则是教学的生成点。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力求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如:“春笋真的很硬吗?有人吃过吗?到底怎么样?” 当学生回答不是很硬的,吃上去很嫩的时。教师进而追问“那么课文中为什么说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学生通过读文再体验后,就较容易体会春笋那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见后文案例)但教学后,静下心来思考,仍然觉得此环节少欠火候。这可能与自身的教学功底不足有关。

应该说,一堂课中预设得当,就会有“火花”产生,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有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最终使课堂效率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

 

 

关于训练材料

一、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春笋(sǔn  shǔn)      琴弦(xián  xuán)    乳汁(lǔ  rǔ)  

桑叶(sāng shāng)     婴儿 (yīn   yīng)     竞争 (jìn  jìng)

 

二、 照样字写词语

松柏(婆娑)   山泉(     )  鸟雀(    )  山花(    )

冲破(地皮)   顶开(     )  穿过(    )  积聚(    )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    )里。

舞蹈  歌唱  鼓掌  伴奏

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啊!山泉叮咚为它们(      ),鸟雀欢鸣为它们(      ),山花舒瓣为它们(      ),松柏婆娑为它们(      )。

 

四、选你喜欢的小节背诵给大家听。

 

五、练一练

竹,是极其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进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衣,直插云天。暑去冬来,迎风斗寒,经风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竹子虽然            ,却和                   息息相关。翠竹全身       。竹竿                 ;竹皮         ;竹沥和竹茹        ;竹笋                。翠竹不愧是            。 

2、仔细阅读划线部分,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下来。

           、                                  

3、读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1)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2)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3)竹子的品格体现的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4、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

                                                                     

 

 

案例片段一

……

(学生交流圈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及相关动词)

师:春笋表现得却是那么顽强啊!谁能来演一演这些个春笋是怎么克服困难,破土而出的。其他同学要仔细看,做做评委看看他演得像不像书上描写的那样?

指名演。

生1:我觉得他的“顶”太快了,好像一点都不费力气似的。书上说春笋是嫩生生的,而沙粒是硬的,怎么会怎么快就顶出来了呢?

生2:我觉得他演得挺好的。应该这么快,否则一夜之间,怎么会有无数春笋会拔地而起。

生1:一夜之间也是很长的,要顶很长时间。

生3:我觉得很快的,因为书上说别看它们嫩生生的,可浑身充满力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说明春笋是很硬的。

师:春笋真的很硬吗?有人吃过吗?到底怎么样?

众生回答:不是很硬的,吃的时候还是嫩嫩的。

师:那么为什么说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生4:是形容它的力气大。

生5:因为第二小节说地底下的春芽儿积聚着力量,这时候它很想出来,所以使出了全身的力量,一下子就出来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师:是啊,可不是真的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

生4:它是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所以上面的沙粒一下子就被顶开了。

生6:我觉得春笋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势。

师:你们说得很对,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它,咱们就把这种无法阻挡气势用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边读边做(读出春笋顽强不屈,演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情感的体验,强调学生自我习德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通过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运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或已经储备的知识,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它是个体的,独特的。当第一位学生对编演者的表演提出异议时,实际上他对文本已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嫩生生的春笋面对着坚硬的沙粒如何能顶得如此轻松呢?这毕竟是与生活常识不符的。而第二、第三个学生的答案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文本中的描述,“一夜之间”春笋的拔地而起,满坡遍野,密密麻麻,甚至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真就如此了吗?此时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不是告知答案,依然是调动生活中的已知,吃过笋的是大多数,如若真的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那又如何咬得动呀!再次读文后,一切自然便迎刃而解了。

在这里,教师应转变自己以往的角色定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与方式,或许比单纯知道结果更有意义。

 

 

案例片段二

……

师: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啊!终于破土而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你是这棵小小的春笋,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读读第五小节,找找灵感。

(指名读。随机概括并出示:山泉伴奏,鸟雀歌唱,山花舒瓣,松柏婆娑(媒体演示:理解词语:“婆娑”)。

……

师:小春笋们,请睁大你的眼睛,看到些什么?竖起小耳朵,听见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老师给你一些提示,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出示填空:我终于破土而出, 可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我 (可填心里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生:我终于破土而出,看到蓝蓝的天空,明亮的太阳,高兴地说:“啊,多么明亮的世界!”

师:是呀,告别了黑暗的地底下,来到了光明的世界多开心呀!

生:我好不容易从地里钻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说:“多么新鲜的空气,真舒服!”

师:你这么一说,我们好像也闻到了,真不错。

生:我看到山花舒瓣,松柏婆娑,听到了山泉伴奏,鸟雀歌唱,心想:真美的世界呀!

师:你读文真仔细,把书上讲到的都用上了。读书就该这样!

生:我看到嫩嫩的小草,闻着花草的清香,大声地说:“春天真美丽!”

师:是呀,山花舒瓣,松柏婆娑,山泉伴奏,鸟雀歌唱,还有你春笋的到来,春天能不美吗?

生:我用力地顶呀顶,终于顶出了地面。耳边听见松柏伯伯在为我加油:长吧,长吧!高高的天空多广阔,看谁早日成材。我想:是呀,我得再长得快一点,好早日成材。

师:你是有志向的小春笋,希望自己早日成材。

生:我终于顶出地面,看见了同伴们也出来了,我说:“来,咱们比比谁长得快?”

……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注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春笋出土时会看到些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如果你是春笋会怎么说呢?学生答案是令人欣喜的,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的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既丰富了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了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挖掘可供想象的因素,努力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解读。

 

      
小学语文课件分类 小学语文教案分类 小学语文试题分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08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