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 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 形近字比较。
钩( ) 镰( ) 蓝( )
钓( ) 廉( ) 篮( )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 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 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 1 )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 2 )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 3 )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 指导读第3 、4 、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 … 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 节为第1 部分;第2 、3 、4 节为第2 部分,具体描写月食发生时的景象及月食形成的原因;第5 、6 节为第3 部分,描写月食结束时的景象。
二、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点、锣、完、镰、刀、钩、铜、旧”8个生字,教学中要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注意引导学生归类:“锣、镰、钩、铜”4 个生字都是金字旁,这4 样东西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字形。“镰”重在指导学生注意右边书写笔顺;“钩”则应指导与“钓”的区别。借助图画,理解“锣”“红铜色”。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目标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目标四: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目标涵盖了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所述月食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没有真切感受,月食的成因更是一抽象的概念。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感官,化抽象为形象,是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重点。 (一)初读课文,设疑激趣
教师通过设计发人深思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情绪带入浓厚的求知氛围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望,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知教材,并尝试着独立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阅读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心理体验过程;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这个过程表明学生是已知的学习者,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为学习过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感悟是学生在读书时自己咀嚼语言文字所获得的独特感受。我们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注意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反复诵读品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叫月食,月食过程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及月食形成的原因。教学时要抓住这一重点,从品味词句,体会语言美入手,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所描写的月食是月全食,第四段和第六段写了月食由初亏到复圆的全过程。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形状的变化。在教学时,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如在讲读看月食这一部份时,设计如下问题导读:月食前,天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月食时,圆圆的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月亮复原时,变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然后找出有关词句,通过朗读、复述、再填空等强化训练,仔细品味。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都要让学生说说自已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字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践操作,内化生成
学生对爸爸所作的解释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突破这一难点。实验演示最容易使学生加深理解。有条件的可用三球仪作演示,无条件的,可用台灯(表示太阳)、小球(表示地球)、拳头(表示月亮)作演示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操作。学生看到了地球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就会明白当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在月亮上出现了地球的阴影,就形成了月食。这时,学生很容易地解决了初读课文时设下的疑问:奶奶说月食是天狗吃月亮是不对的,只是一种传说,同时,也与妹妹一起认识了月食是怎么一回事了。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然后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四)语言实践,深化认识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体验、感悟、内化的基础上,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巩固、运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学生自由地表达主观感受,是对习得的言语的最好的实践。让学生对这些说法谈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知道要了解一些自然、生理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所以在组织交流前,应当让学生先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说法,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询问有关人员,了解打喷嚏、耳朵热、眼皮跳… … 等生理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选一个写一写。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 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如何让学生了解月食产生的原因?教师自己在前面用实物演示学生观看,或花费人力、物力设计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提供一只三球仪。让学生自己一边动手演示,一边练习说话:“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一会儿只留下个红彤彤的圆影子。为什么会出现月食呢?原来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课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师的讲解,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实践,提升能力
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上作太多的纠缠,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创设语言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亲,把自己读懂的关于月食的成因告诉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记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上好课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纷纷告诉我课文里讲的是日全食,我还知道有日环食,月全食……看到学生这么兴趣足,感觉课成功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当学到月亮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亲身体验才能记得牢,而不应该老师全权代劳。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理解科学道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还不是最佳状态。
将二期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路再远,也总会有抵达的一天。
关于训练材料
月
当天空慢慢暗下来时,我独自一人靠在阳台的扶手上,仰望着天空,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一会儿,天空中露出了月儿的影儿,浅浅的,羞答答的月亮正探出小脑袋,认为没有动静,便一扭身,出现在了天空。瞬间,黑暗的天空似乎挂上了一盏明亮的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我望着那悬挂在天空的月儿,畅想着……可是没过一会儿,月亮在乌云的簇拥下,不见了。这多扫兴啊!可我仍依旧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月亮才再次出现在了天空,这次比上一次更晶莹透亮,更加皎洁。突然,空中飘来了一朵云,遮住了月儿秀丽的面容,此时,月儿用她的清辉给云朵罩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边。金色的云,迷人的月,镶嵌在黑色的天空中,看起来显得格外舒服。 又这样过了几个小时,月亮又一次隐去了,天空一片黑暗。可我仍不住地遐想……我要飞上天,我要和月亮更亲密地接触! 已经很晚了,大概今天月亮不会出来了,但我仍靠在阳台上,仰望着天空,继续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1、 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一会儿,天空中露出了月儿的影儿,( ),( )月亮正探出小脑袋,认为没有动静,便( ),出现在了天空。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月亮才再次出现在了天空,这次比上一次更( ),更加( )。
2、 用-------划出文章中的一句比喻句,并正确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秀丽( )
遐想( ) 皎洁( )
4、 照样子写词语。
例:羞答答
5、 你还知道有关月亮的哪些知识,请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