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帕、振”;积累词语“数学家、思考、消失、实验、振动、探索、发明、创造。”
2、 了解声学的振动原理,能听写句子“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3、 流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帕斯卡所做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4、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复述有关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声学的振动原理,并能听写句子: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复述有关帕斯卡小时候爱钻研的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预习时初读课文、标小节号、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请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指名交流(爱迪生善于观察,能够大胆实践。小时候,曾对母鸡为什么能孵出小鸡产生
了好奇,学着母鸡的样子孵小鸡;牛顿小时候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对科学执着探究;达尔文小时候为了向爸爸证明他可以改变花的颜色,将一束白色报春花插在红墨水瓶李,使之变红色。他具有“敢想、敢说、敢做”的可贵品质……)
2、(出示:帕斯卡图片)今天,我们要再来了解一位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帕斯卡(出示:帕斯卡)。谁能读清楚他的名字?指名读
指导将“卡”的第3声读到位。
3、他是个怎样的人?我这有句话,请你自己来读读。(出示:第1节)
1)指名读
2)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充满好奇的,爱问什么,然而帕斯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发现问题后能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小小年纪的他真是了不起!一起来读好他。
4、你看,他和你们刚才所介绍的科学家们一样,从小……(出示:引生说:爱动脑筋)
指导读准“筋”的前鼻音
4、谁能读好课题?(指名读、齐读)
说明:本单元为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题是介绍生活中的科学常识,介绍一些从小热爱科学的科学家。通过让学生交流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来引入课文,旨在让学生在回忆已知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本教材中涉及的共有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爱迪生、牛顿、达尔文,但在交流时,并不局限于此,教师要肯定学生课外积累的内容。评价重点要放在学生是否能用较连贯的句子,将话表达清楚。
第1节出现的关联词“不但……还……”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评价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读出递进的关系,而这一知识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感知,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即可。
在此环节,要重点正音的两个字,其一是要避免学生用英语的发音来读外国人的的名字,发准“卡”的第3声。其二是要指导学生读准“筋”的前鼻音。
二 初读课文,了解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
1、 课文中介绍帕斯卡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找到的答案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四
人小组自学课文,分别用直线、浪线划出有关内容。
2、 交流:
1)指名分节读文
2)指名回答(出示:为什么刀离开盘子以后,声音不马上消失呢?/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指导读准“振”的前鼻音、书空“振”
3)同桌对读
4)男女生对读
3、 (出示:第2节)引读:
说到帕斯卡对这个问题的发现,其实是源于一次偶然。原来,有一次,帕斯卡……(在厨房外边玩,听到厨师把盘子弄得叮叮当当地响。)这种声音响了多少年谁也没注意过,可是……(却引起了帕斯卡的思考。)他想……(要是敲打发声的话,为什么刀离开盘子以后,声音不马上消失呢?)这一现象在常人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谁也没有去注意过,然而却唯独吸引了帕斯卡,使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奇。
说明:本课是自读课文,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阅读。在本环节的小组自学中,可以让学生来相互评评同伴是否将生字读准了?课文是否读流畅了?态度是否落落大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以第1节中提到的“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个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为挈入点,让学生据此来自己找找帕斯卡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找到的问题答案,旨在引导他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 深入学习,体会帕斯卡的爱钻研
1、那帕斯卡是如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呢?请你将第3节多读几遍,要一字不差地把它读清楚。
2、交流:
1) 指名读
2) 指名回答(帕斯卡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下面,让我们来一边做实验,一边仔细观察。待会儿,要请你将实验步骤和现象说清楚。
1) 指名上台做实验。
2) 指名说实验步骤
引导用上连接词,将实验步骤说清楚。(他先用刀敲打盘子,声音持续了好长时间。接着,
他又用手按住盘子边,声音就立刻停止了。)
4、引读:
帕斯卡高兴地发现……(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原来,发声的关键是……(出示:词卡“振动”)
5、读到这,帕斯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 指名交流(出示:帕斯卡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帕斯卡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2) 你能用上“不但……还……”将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指名交流(出示:帕斯卡不但爱动脑筋,还善于观察。)
3)齐读句子
6、引读第4节: (出示:第4节)
这样……(帕斯卡11岁就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后来……(不断有发明创造,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说明:让学生动手做做、亲眼看看这个实验,一来是要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是要通过这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准确使用连接词将事情说清楚。这也是本阶段学生在说话中的一个语言训练点。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再进行交流,力求人人有开口练习的机会。
此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继续练习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写句子。在第一节通过朗读已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在本环节,教师再通过设计运用这一关联词说话的训练,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初步掌握这一关联词正确的使用方法。
四 说话练习, 拓展延伸
1、学完了课文,现在,你能用连贯的话来讲述这个发生在帕斯卡小时候的这件事吗?请你试着不看书,根据提示来说说。(出示:帕斯卡小时候在厨房玩时,听到 ,想到 。于是,他 ,他高兴地发现 。)
1)自己练习
2)指名交流(出示:帕斯卡小时候在厨房玩时,听到厨师把盘子弄得叮叮当当地响,想到为什么刀离开盘子以后,声音不马上消失。于是,他先敲打盘子,再用手按盘子边,他高兴地发现原来发生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2、帕斯卡的这个发现真是了不起,你能听写这句对声学振动原理的描述吗?请你再来仔细看清字形,特别是“振”、“敲”这两个字。
听写句子(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说明:本课内容较为浅显,比较适合作为让学生来复述的材料。不过,如果是完全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复述,学生会过分依赖书本,貌似复述,实为背诵。所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填空,给学生复述以扶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此外,听记句子前,要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句中易错字的字形。这既是对科学常识的一个了解,也是对课文字词的一个巩固。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爱动脑筋的帕斯卡》记叙了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在厨房玩时,由厨师摆弄盘子时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引发思索,经过实践、观察,十一岁的帕斯卡就发现了声学振动原理,并开始科学探索的故事。
本文按概括、具体、概括的方式来记叙。第1节概括地介绍了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就爱钻研的特点。第2、3节具体介绍了帕斯卡十一岁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的这件事情,让读者能从这件事中真切感受到帕斯卡从小就爱“爱问为什么,并喜欢去钻研,找出问题答案”的科学素养。第4节又概括介绍了帕斯卡长大后的成就。
二、学情分析
本班39位同学,能独立借助生字表、字典来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但对于有些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会出现发音不到位或混淆的情况。加字、漏字的情况亦有发生。故在课堂上反馈预习情况时,更要注重强调字字过目这一要求。对于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生字,在课上进行重点正音,强化练读。在字形方面,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分。其次,小组学习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读通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分析易写错字的字形,具有较好的自学氛围。在说话方面存在两极分化,有一部分学生敢于开口,说话能力较强。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表达时语言的组织能力弱,表达不流畅。课堂中,对后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请能力强的学生先来说,让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帕、振”;积累词语“数学家、思考、消失、实验、振动、探索、发明、创造。”
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帕、振”2个生字。教学中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帕”重在指导它与形近字“怕”的区分,说说它的记字方法;“振”则应指导学生读准它的前鼻音。
目标二:流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帕斯卡所做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本课生字量小,内容浅显,可以将“流畅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以分组自学的方式达成。此外,在练习说话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关联词将实验的步骤说清楚。为了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在这一教学环节之前,有条件的可以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做这个实验。
目标三:了解声学的振动原理,能听写句子“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不是敲打。打击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发出声音来。”
听记是要重点指导三年级学生掌握的一个学习能力。选择这个内容进行听记,原因在于这句句子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声学原理,让学生听写既可以让对本课生字加以巩固,又能让学生积累句子,使他们能简要地向别人介绍声学原理。
目标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复述有关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文章短小、易懂,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了可能。但教师切不能完全放手,任由学生自己准备,而应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三年级学生采用“扶一扶”的方法,借助填空等方式,帮助他们用连贯的话,将故事说清楚。
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读准字音,流畅地熟读课文为后面说清楚帕斯卡所做实验的过程记及现象,以及复述有关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做了铺垫;而对声学振动原理这一句子的听写也是对本课字词的一个巩固。
四、关于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然而,贯穿课堂教学的读又不是简单地机械性重复,这样,学生必然会读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环节和目标的不同,引导学生采用恰当、多样的方式,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练习说话。
本课的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说清楚帕斯卡实验的步骤及现象,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帕斯卡遇到问题爱钻研的品质。故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帕斯卡是怎么找到问题答案的?”来重点展开教学,通过读读、说说、做做,来让学生知道这其实是源于帕斯卡对问题的爱钻研、善于观察。
(一)小组合作、自学字词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生字量小,且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疏通课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字词、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开展朗读以及相互评价的方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他们在评价、指出同伴发音问题的时候,更加深了自己对一些易错字音、字形的记忆。
(二)读做结合、感悟语言
帕斯卡能找到问题答案的关键在于他能在实验中用心观察。课文中有关这一段描写的第三节是要学生朗读的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时间,力求使他们能一字不差地将这一节读清楚。在读熟之后,再设计让学生来动手做一做实验,亲眼看一看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在学生实践、评价的过程中,检查学生是否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否真的做到静心将文章读通、读懂。在他们有了亲身实践后,最后让学生用上准确的关联词再来自己说一说,从而,对语言文字达到一个由熟读到运用的提升。
(三)读中积累、练习说话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中,工具性是最根本的。说话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那学生规范的语言从何而来?无疑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应善于去寻找到每个文本所含有的说话训练点。让学生能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来学习说话。比如:本文中所出现的“不但……还……”这一关联词,在第1节刚出现时,教师就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渗透其中暗含的递进关系,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这样,就为此后让学生用“不但……还……”来说话,做了较好的铺垫。再如:要让学生用连贯的话来复述帕斯卡的这个小故事,设想倘若学生没有充分地朗读,那他们是没有办法积累语言,从而达到连贯、准确地运用语言的。学生只有读通了、读熟了,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把话说清楚。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反思
一、钻研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使学生认识了一位爱提问、爱钻研的帕斯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就这个原理而言,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然而,倘若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知道、搞清这个原理上,显然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性,将它等同于常识课了。那如何才能既让学生对这个常识有所了解,又使课堂不失语文味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了解牢牢地与语言文字训练联系在一起。如: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对这一常识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来练习说话,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讲述声学原理的同时,由于是通过观察,不看书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的,所以,这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在讲声学原理,其实我所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正确表达,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再让学生来听记这句介绍了声学原理的句子,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对这一常识的识记,另一方面也是在听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记习惯,对本课所学字词加以巩固。通过层层推进的“读、说、写”这几个环节,学生大多已能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人介绍这一常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至始至终都在在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两者被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明确要求,以实验促进说话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课上,为了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学着帕斯卡的样子也来动手做一做实验的环节。顿时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不已,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当时的气氛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可在一阵热闹之后,当我要学生用上连接词来将实验的步骤说清楚时,学生要么照本宣读,要么就是吞吞吐吐。课后细想:如果我在让学生做实验之前,就能将“先、接着”等连接词出示出来,明确告诉观察的学生看完实验后,要用上这些连接词来说清楚实验的步骤,那么学生看实验的指向性就会更明确,以实验促进说话的效果就会更好。
三、分层教学,合作中学习复述
复述这一要求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班中已有部分学生能借助填空,将这个小故事复述出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孩子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我想:课堂教学是面对每个学生的,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个层面孩子的均衡发展。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设想在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组四位同学先合作来分部分复述课文,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同伴的提示、帮助下,开口练说。交流时,让一些学有困难生来分部分合作复述故事。再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独立复述课文。这样一来,每个层面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再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关于训练材料
1.形近字组词
帕( ) 恼( ) 震( ) 持( )
怕( ) 脑( ) 振( ) 待( )
2.照样子,写句子
帕斯卡
不但
喜欢问个为什么
还
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
获得了“写作小能手”的称号。
3.为什么“刀离开盘子后,声音不马上消失”?
4.搜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一次以“科学家小时候”为题的故事交流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