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企石镇东山小学 作者:黄少英 通讯员:杨群弟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