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英语 | 小学数学 | 小学语文 | 小学其他 | 小学美术|小学科学|小学思品
按教材浏览: 北京版 北师大版 部编版 鄂教版 各版通用 沪教版 冀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苏教版 西师大版 新课标人教版 语文A版 语文S版 语文版 浙教版
最新资源
2024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全册
2022年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核心考点
相关分类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当前位置:主页>小学语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详细

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名称 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类型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大小 10 KB
格式 doc
年级 小学二年级
教材 冀教版
上传 admin 审核 admin
时间 2018-02-20 21:37
点击
评价 ☆☆☆☆☆
19  古诗二首 
教学总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依、尽、畏、缘”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登、楼、依、尽、流、欲、峰、寻、鸡、鸣”十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鹳雀楼。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生:登山……
3.揭示挂图。w   W  w .x K  b 1.c o M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登鹳雀楼》。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简介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4.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依、尽”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6个生字: “登、楼、依、尽、流、欲”,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 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 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 近( ) 依( ) 欲( )
附答案:人(人口)  尽(穷尽 ) 衣(上衣 ) 欢(欢乐 )
入(入口 ) 近(远近 ) 依(依靠 ) 欲(欲望 )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附答案:
    一(幢)楼  一(条)河  一(轮 )红日  一(片 )绿叶
一(座)山  一(个)人  一(位 )诗人  一(只 )老虎
3.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附答案:
    (1)白日依山尽(①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② )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②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板书设计:w   W  w .x K  b 1.c o M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畏、缘”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峰、寻、鸡、鸣”四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畏、缘”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4个生字: “峰、寻、鸡、鸣”,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新|  |标 |第 |一| 网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六)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3.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 比一比,再组词。
  峰( ) 寻( ) 鸡( )
蜂( ) 训( ) 鸣( )
附答案:峰(山峰)  寻(寻找 ) 鸡(母鸡 )
蜂(蜜蜂 ) 训(训话 ) 鸣(鸣叫 )
    2. 填空。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附答案: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 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附答案:新|  |标 |第 |一| 网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课后反思:
《登飞来峰》是宋代诗人王安石30岁时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绍兴飞来峰,登临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时的作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其诗中的景色气势逼人,诗中的胸襟亦很广阔,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旷达的宋诗代表作。
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营造诗的氛围、读出诗的层次、明确诗的意境、感悟诗的理趣等学习策略,希望可以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首先,我以古诗为线索,串起一个课堂。无论是开课时背诵古诗,还是课堂上诵读感悟古诗,还是结课时拓展积累古诗,都让学生置身于诗的语境中,进行展示、诵读、品味,用浓浓的语文味奠定课堂的基调。
其次,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追求层次提升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朗读方式都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为学生设计朗读的级别层次鼓励他们步步登高。在这个过程中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激**感、背景介绍深入古诗,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诗人的内心,读出诗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确诗的意境这方面,我指导学生明确理解古诗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进而汇报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配合学生的每一次发现,和他们一起借助词句的理解走进当初诗人作诗的特殊时代和场景,努力还原出那道特别的风景和那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后配以情境朗读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享受诗情画意,更体会出古诗的简洁凝练和现代语言丰富生动的不同风格。
而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体现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诗人的心境,我们借助资料了解历史,分别搜集了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和汉代陆贾在《新语·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也。”作为阶梯铺垫,带领学生明确其中的缘由,体会诗人的心声,升华诗人的人格,结尾处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更多的古诗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顾整个课堂,学习的层次虽然明显,但是教师的预设似乎束缚了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对于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和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涉及还不够,对于诗中哲理的探究深浅程度把握不足,难点突破不够流畅,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演绎语文学习的精彩。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99316 帮助
本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不用注册!点击顶部的教材,可以浏览相应教材的最新资源.点击上面"进入下载地址列表"链接,进入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本站课件、试题、教案等免费下载。大多是rar压缩包,解压缩后是ppt、doc、swf、exe等
中“冀教版 小学二年级 2018年新教材二年级下册 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中“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中“小学二年级 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中“19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上一篇:18小马过河教案作业反思  
下一篇:20乡下孩子教案作业反思
[收藏]   [推荐给好友]   [挑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12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