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班级 |
四年级三班 |
学生人数 |
40 |
基本情况分 析 |
本班共有学生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书写工整、卷面干净,成绩优异。平均分93、1,优秀率97.5%,合格率100%。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求知欲在不断增强 、已初步养成了思、问、写 、读 、背 、习的好习惯,具备了初步的观察、阅读和表达能力。 |
认 知
能 力 |
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好,具备了初步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个别学生学习中略显吃力,但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质有所提高。xK b1.Com |
学习态度及习惯 |
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上语文课,学习态度积极。能主动识字和阅读,读写姿势比较正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上课听讲不专心,好动,作业不能做到按时完成。 |
培养目标 |
我们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较强,但还需要继续引导开发,另外个别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还需加强。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将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
其他 |
对班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有耐心,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要有信心,并不断的耐心的给以辅导,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心教育使孩子不断进步。 |
二、全册教材分析 |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W w .x K b 1.c o M |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阅读理解,难点是习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具体做到:一要“读通”即把课文读准读通,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二要 “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边读边想,前后联系,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三要“读好”即能有感情地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在读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加工,并采用说、演、做的形式加以表达。如:在教学课文《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说说黄山的松奇在哪里,再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再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将课文的语言、段落结构形式,正确、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口头或书面交流与表达中去。在口语交际、习作及日常交流中,随时提醒学生应用文本中的词句。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正确运用所学的佳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
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而且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学写作文。另外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X k B 1 . c o 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