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
学习流程 |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
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xK b1 .C om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 ) (2)世隶耕( )(3)未尝识书具( ) (4)忽啼求之( ) (5)父异焉( )(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 ) (7)并自为其名( )(8)收族为意( )(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1)邑人奇之( )( )( )(12)稍稍宾客其父( )( )(13)或以钱币乞之( )( )( )( ) (14)父利其然也( )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 ( ) (16)余闻之也久( )( )( )(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
(18)泯然众人矣( )( )(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 (20)贤于材人远矣( )( )( )(21)彼其受之天也( )(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2、句子翻译。w W w .x K b 1.c o M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X|k | B| 1 . c|O |m
翻译:
(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0分钟
要求:异质对学后,5、6号同学爬黑板小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5分钟
|
五、课堂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方仲永的聪明反映在哪些地方?
答: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X|k | B| 1 . c|O |m
答:
7、方仲永的遭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
课时:第二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独学后组内小展示;全班进行大展示
|
六、拓展训练
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无乃: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劳乎?亟还之!”旦生平不置(购)田宅。曰:“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①,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②,旦曰:“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死)也,子素③犹未官。
【注释】
①睦:王睦。 ②进士:做官。 ③素:王素。
1、解释下列词语
(1)有货玉带者 货( ) (2)呈旦 呈( ) (3)安得自见 安( )(4)颇好学士 颇( ) (5)尝献书求举进士 书( )举( )
2、翻译下列句子
(1)系之,安得自见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
3、读完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
课时:第三课时
形式:独学+群学+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小组分工承担问题,课前把小组成果写到黑板上,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
|
七、巩固训练(课堂上进行检测)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 ) (2)世隶耕( )(3)未尝识书具( ) (4)忽啼求之( ) (5)父异焉( )(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 ) (7)并自为其名( )(8)收族为意( )(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1)邑人奇之( )( )( )(12)稍稍宾客其父( )( )(13)或以钱币乞之( )( )( )( ) (14)父利其然也(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 ( ) (16)余闻之也久( )( )( )(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
(18)泯然众人矣( )( )(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 (20)贤于材人远矣( )( )( )(21)彼其受之天也( )(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